
此信息由四川大学就业网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四川大学就业网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 |
单位需求信息 |
招 聘 启 事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名实验员。 要求:生命科学类(生物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分子生物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动手能力强。 联系人:杨菲菲 联系电话:028-83507354 E-MAIL:yffpanda@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政工人事部 二○○八年一月九日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简介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下称基地)是在国家建设部、国家林业局(原国家林业部)和财政部的支持下,经成都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于1987年建立的,为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领导下属的由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全民所有制副局级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开展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的科研、繁育和保护教育、教育旅游以及大熊猫文化品牌打造等工作。目前基地已成为全球知名的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和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和最佳旅游目的地。 一、基地概况 基地目前总占地1530亩(包括第一、二期548亩,在建的第三期982亩),其中一、二期建筑占地面积13696.77㎡,包括兽舍8处,实验、展览及办公用房9处,独立卫生间8处;道路面积40000㎡;水体面积共30000㎡ ;绿地面积460506.23㎡,覆盖率为93.77%,绿地率为80.63%。现有职工98人(其中含全民48人,非定编的农转非职工 50人)。其它聘用人员167人,拥有各类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3人,占全民职工总数的68.75%。 基地现已完成占地 二、大熊猫科研繁育成绩显著,成为全球知名的大熊猫研究保护机构。 基地紧紧围绕大熊猫的疾病防治、饲养管理、繁殖育幼、营养、生殖内分泌和保护遗传学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先后取得国家(包括863项目、前973项目)和省、市级科研成果54项,繁殖大熊猫82胎120仔,建成了现存68只的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基地“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成为“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该实验室聚集了多年培养的包括国家级专家、省市拔尖人才在内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40多人,研究领域覆盖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胚胎工程学、营养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等多个学科。2003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和国家人事部授予为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三、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基地在开展大熊猫科研保护的同时,以熊猫***及环境展示、大熊猫博物馆、大熊猫科学探秘馆、熊猫魅力剧场和互联网站宣传等为载体,利用基地资源和国际交流网络平台优势,引进国际保护教育先进理念和成功模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保护教育和教育旅游活动,长期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游客、广大中小学生传播着生态保护的最新知识和理念。2007年接待中小学3万余人次,培训自愿者600 余人次,走进各大专院校、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和自然保护区宣讲、传播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教育知识理念200余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掀起大熊猫国际保护研究合作新篇章。 在国家外交部、国家建设部、国家林业局及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部门的协调下,基地与国际自然联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保护组织及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动物园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建立和形成了广泛的国际研究网络平台。在合作繁殖成功大熊猫的同时,通过引进技术、项目、资金和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研究工作。 同时,作为国家、省市窗口单位,先后接待了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嘉宾,2007年1—11月,接待国内外领导、嘉宾共计1.9万人次,为增进国际友谊、提升成都城市形象、提高成都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大熊猫旅游蓬勃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不断加大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不断开展优质服务和提高服务水平。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游客持续成倍增长。06年入园游客已达到37.1万人,与2001年同比增长5.7倍。2007年更上一层楼,截止11月,接待中外游客数已达57万余人次,其中,入境游客数量为36万人次左右,约占游客入园总数的64%,位居成都各大旅游景区中榜首。门票旅游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为实现基地大熊猫保护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大力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工作,加强对外宣传,成效显著。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基地要“坚持科研旅游并重,迅速建成我市外向型旅游精品”和“利用成都现有的熊猫资源,打造我市大熊猫文化品牌”的有关指示精神,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对外宣传活动。如“熊猫爱心宝贝评选活动”、“为百日大熊猫龙凤胎征名” 、“中国大熊猫赴西班牙启程仪式”、“旅日大熊猫双胞胎归国大型欢迎活动”、“小崔说事”等大型熊猫文化游客互动宣传活动,在国内外媒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包括英国路透社、BBC英国广播公司、西班牙综合信息网、埃菲通讯社、日本NHK、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外著名媒体都闻讯前来,通过新闻采访、专题报道、现场直播等多种新闻方式,竞相报道活动盛况,大力宣传成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卓越成就,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大熊猫热潮。 七、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四川省旅游总体规划》、《成都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成都市风景名胜体系规划》纲要,基地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3—5年内,建成以大熊猫保护、繁育科研、科普教育和教育旅游为核心,集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等活动为一体的大型主题生态公园;建成 “人•大熊猫•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旅游景区,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名片;建成世界一流的、以大熊猫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国际性的环保科研与学术交流中心、大熊猫及特色民族文化艺术与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场所和面向国内外的一流科普、生态、教育旅游中心。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在四川省科技厅领导下,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主,联合四川大学、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于2001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的实验室,并于2007年正式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任命 一、实验室面积、设备和动物资源情况 实验室总部所在地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有实验室面积 实验室设备方面,三个分部实验室设备原值总和突破3000万元。主要包括程序冷冻仪、显微操作仪、基因枪、超速离心机、全自动发酵装置、荧光定量PCR仪、高级蛋白纯化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倒置显微镜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凝胶成像系统、毛细管电泳仪等,可较好的满足实验室科研需要。 实验室支撑建设单位共有圈养大熊猫146只(全球共有168只圈养大熊猫),小熊猫80余只,有金丝猴、牛羚等一级保护动物二十多种两百多只。本实验室还有三个动物标本馆,有动物标本10万余号名列全国高校标本馆首位。因此本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动物资源条件在该领域处于优势地位。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三家合作单位围绕濒危动物保护研究开展工作的主要科技人员有42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5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22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6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5人,具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5人,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占总人数的80%。分别拥有一个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三、科技成果和承担的项目逐步增加 “实验室”所在的三个依托单位,围绕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研究取得了该领域国内领先的突出成绩。其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累计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4项;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取得了1项国级科技成果和2项省级科技成果;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参与濒危动物领域科研合作取得2项国家级成果和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同时,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了两期《国际大熊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先后出版了《大熊猫繁殖生物学》、《大熊猫繁殖研究》、《大熊猫人工育幼操作手册》、《大熊猫饲养管理》等学术专著十五部。 在取得科技成果的同时,“实验室”开始逐步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四川省科技厅推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于2001年-2004年间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前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实验室”共承担包括大熊猫、华南虎等濒危动物研究在内的省部级项目10项。 四、大熊猫种群繁育稳步增长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参与野外抢救留下的6只大熊猫为基础,建立了现存68只的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另还繁育有小熊猫58只。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以野外抢救留下的13只大熊猫为基础,通过繁育发展建立的圈养大熊猫种群达98只。 五、国际科技合作成绩斐然 大熊猫国际科技合作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其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园的大熊猫通过繁育科研成果的应用,已经成功繁育成活大熊猫5只,创造了国际合作繁殖的最好成绩。卧龙保护研究中心在美国华盛顿、圣地亚哥的大熊猫也分别产下了1只和3只大熊猫。目前,与国外开展合作的大熊猫除了3只大熊猫来自陕西、北京和上海,其它分布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圣地亚哥动物园、亚特兰大动物园、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日本神户王子动物园、泰国清迈动物园和中国香港海洋公园等地的21只大熊猫均来自四川的成都和卧龙。 自1989年以来,在成都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全球大熊猫保护专家参加的“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成功地与国际自然联盟保护繁殖专家组等组织联合举办了包括“营养与兽医学培训班”、“国际濒危动物基因资源库培训班”等濒危动物技术培训研讨会11次。 我们以成都为中心,以大熊猫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为基础,已经初步搭建了一个国际性的科研合作网络和平台。合作伙伴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自然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保护繁殖专家组(IUCN/SSC/CBSG)、英国曼彻斯特动物园协会、日本大学等在内来自8个国家的二十多家单位,有效地引入了资金、技术,扩大了国际影响。 由于在大熊猫等濒危动物保护研究和推动生态事业发展的杰出贡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先后荣获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称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 |
该页面的累计浏览次数为:70
|
打印本页 关闭本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