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安 科 技 大 学 简 介
西安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雁塔校区与驰名中外的大雁塔毗邻,临潼校区与遐迩闻名的华清池为伴。学校是陕西省“文明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前身可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高等教育历史。1938年以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和私立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科成立了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 1957 年7 月,西北工学院采矿系调整到已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1958 年9月15日,以西安交通大学采矿系、地质系及基础课部部分师资与设备等为基础成立了西安矿业学院,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学院与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我校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经教育部批准, 1999 年6月 9 日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4月16日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一所综合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的教学型多科性大学。学校占地115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0万余册。现设有7个学院和11个直属系部。现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等5大学科门类;硕士学位学科2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具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部)重点学科, 3 个省(部)重点实验室,2 个省名牌专业。学校具有副教授审批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硕士研究生800余人,本科生10800余人,专科生1000余人,成教生424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 1590 人 , 具有高级职称 421人。现有教师 8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8人,正、副教授 302 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 449 人;学校还有一支90 余人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一贯坚持 “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学理念,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初步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十分注重教学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完善了教学文件及管理办法,建立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政策保障体系。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基础扎实,适应性强,作风朴实,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基础厚实,管理严格,注重实践,强调素质”的办学风格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
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了有利于学科创新、科研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九五”以来,承担并完成了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 223 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40项。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的改革,凭借自己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建立了科技孵化基地,学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XK 型复合胶体灭火材料及设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配电过程自动化”等产品投入了批量生产,许多研究成果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在国际上有广泛的交往。目前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波兰、荷兰、澳大利亚、乌克兰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60 多所院校、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我校校友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每年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的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学者和友人一般在 50 人左右。并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各类学生,使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断提高。
新世纪、新起点、新气象、新使命、新发展,在校党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员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规律,大力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正以新的姿态,新的理念和新的举措积极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实现综合实力新的跨越,力争通过 15年左右的努力,把西安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