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军事教研室
2008-11-13
基本信息
所在地区 | 山东省青岛市 | 单位地址 | 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 | 隶属部门 | 山东省 |
联系部门 | 人事处 | 单位电话 | 0532-8590195413508987823 | 联 系 人 | 干焱平 |
单位性质 | 高等教育单位 | 单位传真 | |||
单位网址 | http://hygjyp@ | 电子邮件 | 单位邮编 | 266071 | |
备 注 |
需求信息
落实毕业生方式 | 个人自荐 | |||||||||||||||
提 供 待 遇 | ||||||||||||||||
|
单位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军事教研室
急聘军事理论课教师
应聘条件:
1. 男性,3人
2. 身体健康
3. 年龄35周岁以下
4. 学历要求:
(1) 硕士,本科和硕士均为211学校
(2) 博士,本科、硕士和博士均为211学校
5. 专业要求:国防教育世界史\军事史军事思想等相关专业
6. 热心教学工作,热爱国防教育事业
有意者请同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军事教研室联系。
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军事教研室 联系人:干焱平,联系电话:0532-8590195413508987823,Email:hygjyp@,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邮编:266071
1、 中国海洋大学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始建于 1924 年。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于 1959 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 1960 年 10 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 13 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1988 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题写。 2002 年 10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设有22个学部及院(系),71个本科专业。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大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即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13个专业授权领域)和农业推广硕士(2个专业授权领域)。还具有高校教师(15个专业领域)、中职教师(5个专业领域)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设在我校。还拥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3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拥有国家投资亿元,供教学、科研使用的3500吨级海上流动实验室--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6月已被科技部批准正式筹建。2006年9月28日,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设在中国海洋大学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揭牌运行。由教育部主管、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岛海洋研究优势单位联合建设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已于2007年9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标志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学校以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群体培养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学校的特殊使命。现有在册各类学生27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573人、本科生13048人、留学生1118人、继续教育生7319人。目前全国海洋、水产学科博士主要出自我校。到目前为止,我校毕业生中已有9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我校毕业生; 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我校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我校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我校校友赵进平。现有50余名海大毕业生工作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为"神舟"飞船成功发射做出了积极贡献,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537人,其中专任教师1298人,博士生导师252人,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8%,50岁以下博士生导师占博导总数的80%以上, 88.3%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 47.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3.5%,教师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名列部属高校前茅。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执教: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12个 "长江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岗位教授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9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9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44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 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受聘海大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5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十五"以来,我校科技成果丰硕,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 主持"863"计划项目总经费3亿元,其中2006年主持863计划专题课题数(32),列全国第十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年在所有学部获资助,2007年获资助71项,经费约3000万元,位列全国第17位;主持4项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占已立项涉海项目的30%,主持项目数列全国高校第10位。"十五"以来,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64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以上奖励41项。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4000余篇,人均数列部属高校前列;申请发明专利841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26项,其中,2005年授权专利数量位居教育部高校第18位。
2006年4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顺利通过专家验收。2007年1月,学校获得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青岛市"985工程"二期共建支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框架;到202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2、 基础教学中心军事教研室概况
我校军事教研室是依据2001年4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关于"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军事科学课程,学习军事知识",于2003年3月成立的。目前现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具有硕士学位2人,本科1人,另有兼职教授5人。
教研室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并实施学校军事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通过以新海权、海防理论为我校特色的军事科学知识学习,增强学生新海权、海防及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通过相关的军事科学知识学习和军队、军人特有素质的介绍,帮助和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目标。
我室成立之初,所承担的《军事科学概论课程》就纳入学校通识课程,即为本科生必修课,共36学时,2学分,纳入学校基础教学课程考试范围。《军事科学概论课程》2007年被评为中国海洋大学校精品课程,获校本科教学优秀课程,现已成为海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主讲教师获得2007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竞赛一等奖,是全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军事教研室成立5年多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其中"在军队建立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已圆满完成,以新海权、海防为特色的我校军事课程教学工作受到上级领导和学生的普遍好评和欢迎。2004年1月和2006年12月,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考核中,我室被评为"优秀"等级。2004年4月,获得了山东省教育厅"先进单位"称号。
我室始终把握夯实校内的军事理论课基础,同时又采取走出去的办法,营造浓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氛围,强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已在海军驻南沙守备部队、宁波、青岛海军博物馆、威海刘公岛海权文化教育基地、大连相继建立了中国海洋大学实践基地。我们还准备在相关的空军部队、陆军部队、二炮部队,建立军事理论教育实践基地。
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在继续搞好我校自己的军事理论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努力为山东乃至全国各层面上的国防教育做出我们的贡献。我室的军事理论课在去年已取得校精品课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争取在2009年进入山东省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行列。我们的更长远的目标是为了适应国家国防教育工作的需要,我们将在充分准备,经教育部及国家有关相关部门批准的基础上--建立军事理论教育学科硕士点及师资培训和军事理论教育研究基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育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国防教育事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急聘军事理论课教师
应聘条件:
1. 男性,3人
2. 身体健康
3. 年龄35周岁以下
4. 学历要求:
(1) 硕士,本科和硕士均为211学校
(2) 博士,本科、硕士和博士均为211学校
5. 专业要求:国防教育世界史\军事史军事思想等相关专业
6. 热心教学工作,热爱国防教育事业
有意者请同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军事教研室联系。
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军事教研室 联系人:干焱平,联系电话:0532-8590195413508987823,Email:hygjyp@,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邮编:266071
1、 中国海洋大学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始建于 1924 年。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于 1959 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 1960 年 10 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 13 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1988 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题写。 2002 年 10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设有22个学部及院(系),71个本科专业。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大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即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13个专业授权领域)和农业推广硕士(2个专业授权领域)。还具有高校教师(15个专业领域)、中职教师(5个专业领域)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设在我校。还拥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3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拥有国家投资亿元,供教学、科研使用的3500吨级海上流动实验室--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6月已被科技部批准正式筹建。2006年9月28日,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设在中国海洋大学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揭牌运行。由教育部主管、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岛海洋研究优势单位联合建设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已于2007年9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标志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学校以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群体培养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学校的特殊使命。现有在册各类学生27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573人、本科生13048人、留学生1118人、继续教育生7319人。目前全国海洋、水产学科博士主要出自我校。到目前为止,我校毕业生中已有9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我校毕业生; 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我校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我校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我校校友赵进平。现有50余名海大毕业生工作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为"神舟"飞船成功发射做出了积极贡献,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537人,其中专任教师1298人,博士生导师252人,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8%,50岁以下博士生导师占博导总数的80%以上, 88.3%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 47.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3.5%,教师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名列部属高校前茅。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执教: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12个 "长江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岗位教授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9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9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44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 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受聘海大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5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十五"以来,我校科技成果丰硕,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 主持"863"计划项目总经费3亿元,其中2006年主持863计划专题课题数(32),列全国第十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年在所有学部获资助,2007年获资助71项,经费约3000万元,位列全国第17位;主持4项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占已立项涉海项目的30%,主持项目数列全国高校第10位。"十五"以来,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64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以上奖励41项。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4000余篇,人均数列部属高校前列;申请发明专利841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26项,其中,2005年授权专利数量位居教育部高校第18位。
2006年4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顺利通过专家验收。2007年1月,学校获得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青岛市"985工程"二期共建支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框架;到202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2、 基础教学中心军事教研室概况
我校军事教研室是依据2001年4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关于"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军事科学课程,学习军事知识",于2003年3月成立的。目前现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具有硕士学位2人,本科1人,另有兼职教授5人。
教研室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并实施学校军事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通过以新海权、海防理论为我校特色的军事科学知识学习,增强学生新海权、海防及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通过相关的军事科学知识学习和军队、军人特有素质的介绍,帮助和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目标。
我室成立之初,所承担的《军事科学概论课程》就纳入学校通识课程,即为本科生必修课,共36学时,2学分,纳入学校基础教学课程考试范围。《军事科学概论课程》2007年被评为中国海洋大学校精品课程,获校本科教学优秀课程,现已成为海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主讲教师获得2007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竞赛一等奖,是全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军事教研室成立5年多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其中"在军队建立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已圆满完成,以新海权、海防为特色的我校军事课程教学工作受到上级领导和学生的普遍好评和欢迎。2004年1月和2006年12月,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考核中,我室被评为"优秀"等级。2004年4月,获得了山东省教育厅"先进单位"称号。
我室始终把握夯实校内的军事理论课基础,同时又采取走出去的办法,营造浓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氛围,强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已在海军驻南沙守备部队、宁波、青岛海军博物馆、威海刘公岛海权文化教育基地、大连相继建立了中国海洋大学实践基地。我们还准备在相关的空军部队、陆军部队、二炮部队,建立军事理论教育实践基地。
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在继续搞好我校自己的军事理论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努力为山东乃至全国各层面上的国防教育做出我们的贡献。我室的军事理论课在去年已取得校精品课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争取在2009年进入山东省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行列。我们的更长远的目标是为了适应国家国防教育工作的需要,我们将在充分准备,经教育部及国家有关相关部门批准的基础上--建立军事理论教育学科硕士点及师资培训和军事理论教育研究基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育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国防教育事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