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应届生求职网-中国领先的大学生求职网站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教师招聘

(全职,发布于2009-12-17) 相关搜索
说明:

此信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岗位名称: 讲师

招聘部门: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电磁驱动与控制研究室、电气可靠性与测试技术研究室、智能建筑自动化研究所、光电信息测控技术与装备研究室、测控技术与质量工程研究室、低温与超导技术研究所。

一、设岗单位基本情况:

1. 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

光电仪器与精密测量研究室隶属于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所在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下辖两个二级学科:"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和"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方向为光电信息工程。

光电仪器与精密测量研究室现有教授两人(博导、教学带头人各一人),讲师一人。共承担六门课程教学工作:"现代光学基础"(学位课)和"光学设计"(双语)两门研究生课程,"显示技术"和"激光原理及应用"两门本科生课程,"空间光调制技术"和"激光稳频与干涉计量"两门创新课程,同时承担学科与专业建设工作。

经过多年积累,科研形成了以现代光学为基础的激光应用、光电信息传感、光电检测、精密仪器的方向,多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国防科研项目。其中,光学波前控制与变换、光学相控阵和空间光调制器等前沿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用于航天、国防、信息和生物医疗领域。为了保持国内的先进性,并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击,急需具有这方面研究基础和经验的、年轻的尖端人才。同时由于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是我校近年建立的新专业,在形成专业、研究生特色课程方面,需要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开出新课程的教师。

2.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工业自动化教研室。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本所对应的专业方向是:工业自动化。本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简称工企专业)",历史上还曾有"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名称,哈工大内部编号" 65专业",相应的教研室称为"651教研室",是国内创建最早的自动化专业。

    在学科建设方面,本所对应的主要学科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近10几年来,本所的学科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在航天工业中工艺电源、电动舵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驱动控制系统、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小卫星相机系统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于199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电机驱动新理论及统一电能品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传动控制系统的理论及应用;检测技术中的信号处理理论及应用等。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8名(博导6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研究所以4名博导为核心组建研究组;现有在读博士生23人,硕士生80人,本科生100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及省市研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共40余项,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并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可再生能源功率变换技术、机器人驱动控制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伺服系统技术、交流电力传动技术、照明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几个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学术气氛比较活跃,教学和科研均取得一定成绩,全体成员的积极性比较高。

    为了适应当前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发展的形势需要,同时,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拟引进风力发电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拓宽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领域,深入研究国家急需的兆瓦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功率变流器、风力发电系统并网LVRT技术、风电系统电能品质控制技术等,努力争取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发改委对本学科建设的支持。计划在3-5年内,使我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整体水平进入国内一流,为我校电气工程成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奠定基础。

3. 电磁驱动与控制研究室   

自2005年成立哈工大电磁驱动与控制研究室以来,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科研体系,又于2008年4月与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建立了"哈工大-英飞凌电机控制联合实验室"承担电气学院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室归属电机与电器学科,近年来,电机与电器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为国防及工业应用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目前研究室点共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5人,硕士生21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及省市研究项目共20余项,总经费达800余万元,并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电机的电力电子驱动与智能控制、一体化电机系统的驱动与控制、电机数字控制系统集成设计、电机系统电磁兼容技术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为了适应当前电机与电器学科发展的形势需要,同时考虑国防及工业应用领域对电机与电器专业的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拟引进电机驱动控制技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拓宽电机与电器学科研究领域满足了国家对高水平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坚持走与国防相结合的道路,保持自己的特色,使学科教学、科研力量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4. 电气可靠性与测试技术研究室

哈工大电器可靠性与测试技术研究室多年来一直以国防军用电器为技术先导,以铁路车辆、机车电器和工业控制为科研平台,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完成或在研科研课题4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防科工委"十五"和"十一五"预研项目、总装备部"十五"型谱项目和"十一五"预研项目、航天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铁道部科技研发项目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局级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研究室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研究方向,包括:(1) 军用电器的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技术;(2) 电器耐环境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3) 军用电器和车辆电器的可靠性测试与寿命预测技术;(4) 开关电器的电弧和电接触理论与技术;(5) 国防电子系统与装备的可靠性设计与寿命预测技术;(6) 数字化电器与系统;(7) 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研究室现有教授2人(均为博士生导师),讲师1人,在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40余人。研究室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式,重视学科交叉、学术交流、技术储备和科研积累,提倡以人为本,团队创新,重点攻关,力争在我国国防军用电器可靠性尖端技术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做出最大贡献。

5. 智能建筑自动化研究所

智能建筑自动化研究所隶属于电气工程系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一级学科,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楼宇自动化研究所之一,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队伍,研究方向涉及先进控制技术及应用、建筑环境监控技术、智能建筑网络集成技术、建筑节能控制技术以及智能建筑国产化产品研发等,并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5项;主持完成第一部楼宇自动化国家标准(GB智能建筑BAS);完成或主持国家奥运体育场馆、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等现代大型建筑的电气设计工程20多项;承担"十一五"子课题3项,经费80万;省计划项目2项,经费20万;省市产业化基金项目3项,经费100万。学生就业形势良好,近10几年的就业率均达100%,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的建筑设计院所中,仅北京市工作的毕业生就达230余人,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智能化的技术骨干,如2002年毕业生李战增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设计;陶战驹主持设计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陈兴忠主持设计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301医院。

智能建筑自动化研究所现有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8人,每年培养本科生20 -30人,设有本科生专业平台课3门,楼宇自动化方向课4门,研究生课3门,同时还承担国家"十一五"等多项重大基金项目。然而目前本研究专职教师仅6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2人),讲师2人,因此面临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无35岁以下年轻教师,人才队伍衔接出现断档,亟需补充师资力量。

6. 光电信息测控技术与装备研究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信息测控技术与装备研究室,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从事光电测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单位。目前,研究室共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主讲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六门,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百余人;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完成科研项目27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目前在研项目十余项,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惯性约束聚变--"神光III主机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省科技攻关项目"多光学触针形貌测量系统",国防科工局项目"陀螺浮子静平衡仪"等。该研究室多年来致力于精密光电测控领域的研究,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光电测量技术与仪器、视觉检测技术与图像处理和自动化与网络化测量技术与装备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为了适应当前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发展的形势需要,同时,考虑到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对电子信息和信号处理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拟引进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拓宽光电测控研究领域,在加强教学与科研综合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深科学理论研究,使我校光电测试与仪器研究方面的整体水平进入国内一流,扩大国际知名度,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国际知名学科作出贡献。

7. 测控技术与质量工程研究室

测控技术与质量工程研究室下设两个课题组:计算机辅助测试与质量工程课题组、惯导测试与光电技术课题组。现有教授博导3人,讲师2人。已培养博士20多人,硕士50余人。现有在校博士生20人,硕士生15人。毕业后大部分进入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成为各个单位的骨干力量。

主要研究方向:仿生测试理论与仪器工程,大尺度空间三维测试、重构与识别技术,惯导测试技术与设备,空间探测传感技术与设备,高精度,高速,低噪声视觉传感与测试技术,激光测距,电能及电能质量测量,计算机辅助质量工程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各部委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如大型复杂机械装备三维运动测量技术研究,大空间三维视觉测量技术,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分布式测量技术研究,精密离心机测试系统与螺纹综合测量机等。已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研究室目前已研制的测量设备主要有:六自由度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大空间三维视觉坐标测量系统,定位子自动分选仪,大尺寸构件热变形测量系统,液浮陀螺测试系统,加速度计测试系统,谐波减速器测试设备,外姿态测量系统,双轴光电自准直仪,精密温度测控仪,高压电能表等。

8. 低温与超导技术研究所

自低温所2001年末成立以来,低温所教研人员开设了低温工程,低温传热及两相流,氦低温技术,天然气液化技术,真空技术,小型低温制冷机,制冷及低温技术前沿等研究生课程。已培养获得学位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2人。目前,在读硕士生10人,博士生6人。

低温所主要以低温与超导工程技术、天然气液化技术及应用、小型低温制冷机及应用技术、低温自动控制技术、超流氦冷却技术等为研究方向。近5年内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检索20余篇,申请获批国内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研究所自2002年初至今,结合承担国内外大科学工程项目,进行了一系列超导磁体及低温冷却关键技术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工程实际。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项目BEPCII大型超导装置的1kW/4.5K氦低温系统(包括低温测控系统)总体概念设计、工程设计以及BEPCII低温系统中关键部件各种低温控制阀箱和超导体电流引线的研制,台湾同步辐射光源(SRRC)超导磁体低温系统的设计研究,北京大学超导加速器装置超导加速腔2K超流氦低温系统的初步设计,等离子体发动机测试真空室实验装置的设计及研制,国际m介子-电子转换实验MECO中超导螺线管磁体及冷却技术的研究,大冷量液氦温区GM/JT制冷系统研制等项目。正在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离子化冷却u介子科学实验装置中的1.5m内径超导耦合磁体及冷却系统的研制。

自2002年始,研究所还一直致力于中小型天然气/煤层气液化技术的研究和装置的研制,在氮膨胀制冷技术、混合工质制冷技术、低浓度瓦斯低温精馏液化回收技术、油田伴生气液化技术、天然气气体润滑轴承增压透平膨胀机技术、液化天然气汽车LNGV燃料气瓶和LNGV充装系统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通过与地方专业企业合作,低温所2006年末完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处理量5000Nm3混合工质制冷天然气液化系统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初期调试,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同时,研制了一套针对大庆气源设计的日处理量20000Nm3的丙烷预冷混合工质制冷天然气液化系统。

目前正在进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天然气汽车运行试验与技术考核"课题470万的科研任务、"北帕斯天然气液化工艺(DMR)以及配套关键设备技术研发"990万的科研任务。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

1、教学方面:

为本科生讲授所招聘学科对应的的相关课程。

2、科研方面:

参与对应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科学研究。

3、 其他方面:

协助指导研究生

参与实验室、教研室管理任务,实验室建设。

三、 申请人条件要求:

1、基本条件:

  • 品行端正,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观念强;
  •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思路开阔,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愿意主动学习业务有关的知识,愿意接受岗位需要的专业培训;
  • 自觉保守所聘岗位的机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有关规定。

2、 教育背景和资格条件:

  • 最后学历、学位:985工程院校;第一学历:985工程院校;
  • 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系统学习过相应专业课程,成绩优异。

3、 教学方面要求:

  • 熟练使用 MS PowerPoint等教学工具;
  • 对于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路;

4、科研方面要求:

  • 系统地掌握所招聘学科对应的知识和技能;
  • 具备较强的用英文撰写、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的能力和潜力;
  • 具有参与科研项目的经验;能够独立撰写项目报告;

5、其他要求

    可以并愿意在需要的时候接受培训。

四、应聘办法

     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及相关材料于12月21日前一并发至 mengxl@,rsckj@,邮件名称注明"电气学院´´研究所(室)应聘-姓名",否则不予受理。收到材料后,人事处和电气学院将进行初审,初审合格会发出面试通知。未获面试资格者,恕不另行通知。

五、联系方式

人事处联系人: 康君              电话:0451-86418579、86413179

电气学院联系人:孟祥玲          电话:0451-86418297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事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

                                                                      2009年12月15日



www.yingjiesheng.com

不停的专心工作,就会成功。 [查尔斯?修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