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1日 08:29
| 作者: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 阅读人数:7
工作站简介:
铁四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目前已与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工作站正致力于高标准铁路在设计参数、智能化数字选线、大型站房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博士后招聘信息:
(一)招收条件
1.最近两年已获得博士学位或将于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
2.品学兼优,行为端正,无不良记录;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扎实的计算力学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
4.有从事大型复杂工程有限元分析的经验,熟练掌握ANSYS、ABUQUS、SAP2000等国际通用有限元分析程序的基本和高级技能;
5.英语读、写、听、译熟练;
6.年龄在40岁以下,身体健康;
7.能全脱产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聘后待遇
1.博士后的薪酬以基本月薪加奖金的形式支付,基本月薪为5000元,奖金视考核情况而定(一般情况年收入在10万人民币以上);
2.企业支付1000元/月费用由博士后自行租房;
3.科研经费由企业承担,纳入企业科研开发费用管理范围。博士后对部分科研经费具有一定支配权;
4.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按企业正式员工待遇执行;
5.参与铁道部控科研项目研究;
6.博士后结题出站后,可视工作需要留企业工作(留用后的待遇面议)。
(三)招聘流程
1.有意申请来本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博士研究生,须提交如下材料(纸质材料请以邮政快递EMS方式寄给单位,若本人在武汉,可亲自将材料交至集团公司劳资人事处614房间):
①个人简历(含学习简历、工作简历、个人近期免冠 2 寸彩色照片、主要研究成果及相关复印件);
②拟研究课题的可行性报告书;
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或相关证明材料(可在录用后提交);
2.考核面试:本站将根据报名材料进行初步筛选,经过综合面试及专业面试,择优录取。
(四)联系方式
地址:武汉市和平大道745号铁四院劳资人事处 邮编:430063
联系人:孙先生,电话:027-51155039,传真:027-51155059
附件:铁四院博士后科研课题
附件:
铁四院博士后科研课题
(2009年8月11日)
一、列车振动对隧道结构以及周边环境影响综合研究
研究内容:
对隧道及周边环境振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完善现有的环境振动理论迫在眉睫。针对当前隧道列车环境振动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列车振动荷载分析
确定列车振动荷载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列车振动荷载频谱特性,为列车环境振动影响分析提供切合实际的激励荷载时程曲线。
2.隧道内列车振动传递规律研究
给出隧道结构以及地层中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力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分析列车速度、隧道结构、地层参数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3.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结构安全及衬砌结构优化
对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特征作综合分析研究,评价隧道衬砌结构的动力稳定性,并根据隧道动力响应结果优化隧道衬砌结构设计。
4.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介质应力状态及地表沉降分析
分析评测隧道运行的安全性和上部结构的稳固性与可靠性,进一步分析地基在列车运动荷载作用下长期沉降问题,达到隧道和上部结构防振减灾的目的。
5.列车振动对隧道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分析地表建筑结构的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振动特性,考虑建筑结构频率研究地表振动频率,考虑结构共振特性分析地表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并提出减隔振措施。
6.列车振动对隧道周边人居舒适度影响分析
分析地表质点振动频谱特性,给出隧道地表各空间点噪声水平,判断人居舒适度并对超过噪声限定值区域提出治理措施。
7.振动减隔离措施效果评价分析及设计优化
根据列车振动荷载进行动力计算,分析隔减振措施对振动的控制效果,并对隔减振结构进行设计优化。
二、高速车站作业仿真系统
1、关键技术:各衔接方向、各种类列车占用车站股道的数学模型;车站咽喉区道岔布置关系数学模型;咽喉区道岔组占用及作业进路选择数学模型;车站间隔时间计算;车站咽喉区、到发线能力综合模拟;到达、出发、立折、出入段作业动态仿真技术;咽喉区道岔布置优化方案。
2、研究目标:采用动态仿真技术对车站股道规模、各种作业过程和作业时间、车站综合能力、咽喉区道岔布置优化方案进行系统模拟。
3、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要求:熟悉铁路车站布置及作业过程,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熟悉仿真技术,对车站信号系统有一定了解。
三、数字化智能选线系统研究
1、关键技术:研究描述线路环境的数学模型,建立包括地形、地物、地质条件及其它线路约束条件的GIS系统;研究适合选线约束条件下的一组目标函数,在不同的选线目标下产生一组适应给定目标的线路方案,给出最优方案。
2、研究目标:建立描述线路环境(包括地形、地物、地质条件等)的GIS系统;在上述的GIS系统中建立数字化智能选线和人机交互选线系统。
3、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要求:比较了解铁路勘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作业程序,对计算机智能化选线有较深的了解,了解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编程水平和较高的数学水平;对地理信息系统有较深入的研究;熟悉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熟练掌握Oracle数据库;有策划大型项目开发的能力。
四、运用动力仿真分析研究高速铁路(含磁悬浮)平、纵断面设计参数
1、研究内容
(1) 各种速度标准下竖曲线与圆曲线重叠的平面曲线最小半径
包括各种速度标准下竖曲线与圆曲线重叠动力特性研究,列车运行的舒适性的评估,竖曲线与圆曲线重叠的平面曲线的合理半径。
(2)各种速度标准下不同纵断面条件(变坡点、坡度大小、坡度长度)与平面拟合分析
通过各种速度标准下不同纵断面条件(变坡点、坡度大小、坡度长度)与平面拟合的仿真列车运行的舒适性,研究纵断面与平面拟合设计的有关合理匹配参数关系。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条件下最小平面曲线半径的研究
通过各种速度标准下无砟轨道地段不同曲线半径时仿真计算列车运行舒适度,确定其最小曲线半径的选择标准(肯定比有碴轨道小)。
2、关键技术
车辆、轨道-路基(桥梁)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运用线路不平顺波谱,计算列车运行舒适性,优化平纵断面设计参数。
3、研究目标
建立车辆、轨道-路基(桥梁)仿真计算模型,并编制有关软件,分析各种平、纵断面条件组合条件下列车运行舒适性,确定平、纵断面设计参数的合理匹配,达到建造既经济又高质量的高速铁路的目的。
4、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要求
长期从事高速铁路线路参数的研究工作,对线路参数与轮轨动力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水平及理论力学水平,对磁浮列车、人体工学、轨道梁动力仿真及磁浮交通空间线形有深入的研究,具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等。
五、铁路站场与枢纽设计仿真系统的研究
1、目标
实现我院对编组站、大中型客运中心(站)、枢纽总图、集装箱与铁路物流中心等设计成果的实时仿真,模拟设计成果投入运营后铁路站场与枢纽内车流、人流、货流以及站场设备、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等的运营情况,使之能够对设计成果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印证。在此基础上能够模拟既有的运营线路,并对当前的运营效果评价、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的制订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本课题涉及经调、行车、站场、机务、车辆、信号、建筑等专业,课题的成果将大大的提高我院设计质量并拓展我院的站场与枢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等设计领域和方向。
2、关键技术:综合调研国内外关于站场与枢纽仿真系统的研究,研究描述站场与枢纽运营环境的数学模型,建立包括地形、地物、地质条件及其它线路约束条件的仿真系统;研究适合各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函数理论,给出最优方案。
3、研究目标:实现对站场与枢纽设计成果的实时仿真,模拟设计成果投入运营后铁路站场与枢纽内站场及信号等关键专业的运营情况。能够对设计成果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印证。在此基础上能够模拟既有的运营线路,并对当前的运营效果评价、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的制订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4、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要求:比较了解铁路站场与枢纽的勘测设计基本内容和作业程序,了解铁路运营的基本内容和作业程序,了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对计算机智能仿真系统有较深的了解,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编程水平和较高的数学理论水平,有策划大型项目开发的能力。
六、大跨屋盖及复杂结构构件有限元分析及性能研究
结合铁路客站发展趋势及在建工程项目,运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手段研究大跨度拱、壳、张弦、索、树枝结构等大跨结构构件及其组合复杂结构体系的传力途径、大变形等非线性特征、整体稳定性等受力性能,梳理复杂大跨屋盖结构的优化参数,掌握复杂大跨屋盖结构的分析手段和优化方法,必要时将开展小比例模型验证试验。
七、大跨楼盖体系分析及舒适性研究
研究符合新型铁路客站需要的大跨度(30~60m)楼盖结构形式、受力特点、布置要求,综合运用模态分析、加速度分析等手段研究大跨楼盖体系的人员舒适度要求。
八、新型客站复杂结构体系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
研究新型客站(包含大跨度楼、屋盖)结构体系的整体性能、抗震特性、超长超大结构体系的处理包括高速列车穿越引起的站房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以及相应的控制理论、方法。
九、复杂节点实体有限元分析
结合工程实际对铸钢节点、插入式柱脚节点、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等复杂节点开展有限元分析和必要试验,掌握复杂节点受力特性和设计重要参数。
十、铁路站场与城市交通、物业综合开发新型结构体系研究
本着节约城市用地目的,将铁路站场、客站以及城市物业开发进行综合考虑的要求已提上日程。这种融合了铁路交通功能与城市开发功能的庞大建筑,由于需要考虑建筑不同功能的需求,往往需要实现不同结构构件和不同结构体系的转换,结构的性能需要进行专门的评估。课题将研究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复杂结构体系的综合性能及适用条件、加强措施、转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