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最重要的植物学与生态学研究基地之一。1954年隶属中科院以来,编撰出版了《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恢复生态学导论》等专著325部(卷、册);1978-2009年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973篇,包括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共取得364项研究成果,其中180多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58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研究成果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荣膺“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申请专利83件,授权39件。1988年以来被审定或国际登录的新品种达30个。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和最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之一。全园由3部分组成:一是保育和展示区(植物迁地保护区),占地4237亩,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兰园等30余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13,000余种,每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二是科研和生活区,占地552亩,拥有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专业书刊约20万册的图书馆,还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公共实验室等支撑系统;三是建于1956年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7,300余亩,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就地保育植物2400多种。此外,华南植物园还拥有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科院小良热带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定位研究站等一批野外生态观测研究站点;拥有中科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华南植物鉴定中心等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