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息由河北工业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河北工业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电工研究所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2010年招聘信息 岗位编号:1 岗位名称:电力电子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工程师 工作内容:电力电子系统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开发 岗位需求: 1、机械电子类专业,至少 1 年以上工作经验; 2、熟悉 Pro/E、Solidworks 等开发工具,具体从事过机械结构设计项目; 3、有电力电子装置机电结构设计经验优先考虑; 4、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工作细致,敬业,有创新精神; 5、应届硕士以上学历。 岗位编号:2 岗位名称:电力电子系统硬件开发工程师 工作内容:电力电子系统硬件调试开发,电力电子系统现场调试与技术支撑 岗位需求: 1、电子/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至少 1 年以上从事硬件开发或调试的项目经验; 2、熟悉 TI 24x/28x 系列DSP 硬件开发,做过具体开发项目; 3、有其他运动控制 DSP 或 IGBT 驱动电路硬件(如 HCPL-316J、Concept315 或 106 或三菱 M57962) 设计调试经验优先考虑; 4、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服从工作安排,工作细致,敬业,有创新精神。 5、本科或以上学历。 岗位编号:3 岗位名称:电力电子功率模块驱动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师 工作内容:电力电子模块驱动保护电路开发 岗位需求: 1、电力电子专业,具有深厚的电力电子理论基础,熟悉 IGBT 的工作原理和 IGBT 模块的基本结构, 从事过电力电子装置如逆变器驱动电机系统的具体研发工作; 2、熟悉功率器件 IGBT 的应用特性,熟悉 IGBT 的驱动和保护设计; 3、具有高压(额定电压 3300V 以上)IGBT 模块的驱动保护设计经验优先考虑; 4、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工作细致,敬业,有创新精神; 5、应届博士以上学历。 岗位编号:4 岗位名称:电力电子模块设计研发工程师 工作内容:IGBT 模块相关芯片设计和工艺研发 岗位需求: 1、微电子或电力电子专业,具有较深厚的微电子理论基础,熟悉 IC 的设计,参加过 IC 的具体研发 工作; 2、了解功率器件 IGBT 的工作原理、物理结构和应用特性;熟悉 IGBT 模块材料特性的优先考虑 3、了解 IC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参加过 IGBT 芯片或FRED 芯片设计的优先考虑; 4、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工作细致,敬业,有创新精神。 ·电工研究所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5、应届硕士以上学历。 岗位编号:5 岗位名称:电机驱动系统测试工程师 工作内容:中、大功率交流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测试、台架试验 岗位需求: 1、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相关专业; 2、了解 TI 2407/2812 系列DSP 架构,熟悉 C 语言编程,能熟练应用 Matlab 等工具对控制系统进行建 模、仿真分析; 3、了解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原理,有电机驱动相关测试经验者优先考虑; 4、具有基本的硬件常识,有读懂控制系统原理图能力; 5、本科或以上学历。 岗位编号:6 岗位名称:电机驱动系统软件开发工程师 工作内容:交流电机驱动系统控制软件开发 岗位需求: 1、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自动化或相关专业; 2、深刻理解感应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等工作原理,具备较强的控制策略及矢量控制算法开发能力; 3、熟悉TI 2812 系列DSP架构、编程原理,精通TI2407、2801x和 2812 等C及汇编语言编程,有至少 一次交流电机控制系统开发相关项目经历; 4、具有利用Matlab/Simulink或其他仿真工具进行电机系统建模、仿真分析能力,有半实物仿真搭建 经验者优先考虑; 5、有较好的团队合作、刻苦钻研精神及创新意识; 6、应届硕士以上学历。 联系人 张剑 zhangjian@ 13718801717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 8 号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Tel: 86-10-82547078 Fax: 86-10-82547084 ·电工研究所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附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 1958 年 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 50 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 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上级直属单位为中国 科学院,为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创建 50 多年来,电工所一直承担着国家能源与电气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发展及电气科 学前沿研究的任务,在电力系统稳定性、电力系统自动化、大型电机、高电压技术、电 工测量仪器、电弧风洞技术、大型电感储能技术、电火箭技术、微特电机、特种电源、 电加工与离子束加工、计算机应用、数控机床、超导磁体系统、磁流体发电等方面取得 了科研成果 500 余项,其中 100 余项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和中 国科学院及其他部级奖励 100 余项。 近 10 年以来,我所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学科前沿,不断加强新能源、 智能电网及电力节能方面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布局,不断加强电气科学与材料、信息、生 物和纳米科技等方面的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利用、智能电网、电机 与电力电子及电气驱动、应用超导技术及电气科学前沿交叉等领域的核心与骨干研究机 构,在国际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在大型电机蒸发冷却技术、太阳能和 风能发电并网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微型电网及储能、电动汽车及轨道交通的牵引 供电与控制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电磁推进技术、超导电力技术、超导磁体技术、磁共 振成像技术、电子束曝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实用化的技术成果,在太阳能电池、 超导材料、生物电磁学、微纳米加工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重要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 ·电工研究所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多年来,电工所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交流。近 10 年来,成功主办(承办)了电磁场、磁流体发电、 电机及系统、可再生能源、电气驱动、应用超导及低温工程等领域 10 余次重大的国际学 术会议。 研究所现设有 9 个研究部,分别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部、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技术 研究部、电力设备新技术研究部、电力系统新技术研究部、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 部、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部、微纳加工技术研究部、前沿探索研究 部;拥有 4 个院重点实验室,1 个检测中心,1 个咨询与培训中心,8 个联合研究实验室; 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 1 名。 1977 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电工所按照中科院部署,在同年下半年启 动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 年,电工所被国家批准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电工所 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 年,被人事部、 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6 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电 工所整体水平排名位列全国科研院所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