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您所在位置:招聘信息 > 研究生招聘信息 |
![]() |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招聘启事 |
发布时间:2011-02-25 作者/来源:就业指导中心市场部 浏览:44 次 |
![]() |
一、研究院基本情况
为整合我区科研资源,调整布局和结构,根据地委、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对我区科研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2008年12月,对林科所、农科所、农机所进行合并,重新组建了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农林科学院是我区唯一的一家公益型事业单位,是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站依托单位,国家计委、国家林业局马铃薯原种地、国家农业部超早熟大豆原原种基地、黑龙江
省科技厅马铃薯种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外国专家局确立的“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现有固定资产达2500余万。
一、机构名称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挂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牌子(简称农林科学院)。
二、隶属关系
农林科学院为地区行政公署、林业集团公司直属公益型事业单位。
三、机构规格
农林科学院为正处级单位,内设机构为正科级。
四、内设机构
设生态研究、森林培育研究、农作物研究、食用菌研究、北药开发研究、农林机械研究、综合试验、浆果开发研究、林产工业研究、新兴产业研究10个研究室;设政治处、办公室、计划财务部、科研管理部4个综合管理科室;下设黑龙江大兴安岭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实验基地两个院属科级独立法人事业单位。
五、编制
农林科学院核定全额事业编制110名(其中地方35名,林业75名),林业事业差额45名。
农林科学院现有在职职工137人(含工人26人),其中全额事业编制108人、差额29人;离退休职工109人;在职职工中具有正高级技术职务7人、副高级技术职务31人、中级技术职务35人;研究生11人(全日制),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7人,省级中青年专家1人,地区学科专业带头人13人,学科专业后备带头人15人,学科专业第三梯队带头人14人。
六、主要职责和任务
(一)贯彻执行地委、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研究制定起草农林科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培养农林科学院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负责党建及发展党员,管理使用好收缴的党费,组织宣传好党建工作,为地区史志资料编撰提供详实的资料;负责做好农林科学院党群、纪检监察、精神文明建设、统战及老干部工作,做好我院人才工作;负责完成地委、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目标检查工作。
(二)加强施业区安全防火及保卫工作,负责监督使用好行政、科研经费,加强科研项目的审核、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实施、鉴定验收、科研成果归档立卷,科技统计、智力引进、合作交流、学术活动、信息网站建设管理等工作;负责科研器材及科技档案管理等工作。搜集整理提供前沿科技信息和情报资料,翻译国内外科技资料、编撰科普资料。
(三)开展以马铃薯脱毒繁育技术为重点的农作物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引进及成果推广。
(四)开展以本地野生蓝莓驯化栽培为种点的野生浆果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开发、引进及成果推广及;加强北药种植与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引进优良品种及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研究道地药材栽培技术,建立北药种苗繁育基地,加快北药产品的创收与研发。
(五)开展以本地有机黑木耳养殖为重点的食用菌先进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引进及成果推广。
(六)以黑龙江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为平台,广泛开展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的青林、湿地、多年冻土等多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为科学评价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变化森林及湿地生态功能作用的效益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
(七)负责以森林培育、保护、恢复为重点的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及成果推广。
(八)承担林业土壤、农业土壤化验,为我区农产品及北药、野生浆果、山野菜、食用菌等林下资源提供营养和药理分析测定,为养殖业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进行理化分析,为林木产品及生产材料进行理化分析,为科研项目提供分析化验平台。
(九)完成地委、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七、领导职数
农林科学院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领导职数设置:书记1职,副书记兼院长1职,副书记1职(正处级),纪委书记1职,副院长4职,副调研员1职;处、部、室、站、基地、主任16职、副主任18职。
现领导职数使用情况:党委书记:张玉刚;党委副书记兼院长:张雅奎;副书记:徐洪水(副处级);纪委书记:李为海;副院长:李贵春、金凤新、王峰(副院长空缺一职);副调研员:杜晓光,2009年3月经过全院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现有正科级干部14人,副科级干部18人。
八、院属单位(一站一基地)
一站:黑龙江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农林科学院所属科级事业单位。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始建于2006年,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植被类型为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白桦林、草甸和沼泽等。建设和技术依托单位为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建单位有黑龙江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进行土壤、气象、水文、生物和监测与研究,已纳入国家陆地生态观测网络。已有加拿大、日本、荷兰和东北林业大学、南开大学、黑龙江省林科院等多位专家学者进站考察,协商合作事宜。
一基地:实验基地为农林科学院所属科级事业单位。核定林业财务部分补助事业编制45名。位于甘河河畔、加红公路13公里处,施业区面积5118公顷,其中,有亚洲第一大种子园,有苗圃1处13.3公顷,有试验林地12处面积1467公顷。
基地主要为科研提供试验服务。施业区森林防火、苗圃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动物防疫、课题研究等工作。
九、2010年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地区“两会”精神,以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紧紧围绕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开展科研工作,加强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为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农业林业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兴安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全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2010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和8个专项规划制定工作;推进马铃薯、蓝莓、黑木耳三个体系的建设工作;加强林业生态功能作用的研究工作;建设应用好生态定位站、林业试验基地、综合试验室三个试验平台;完成6项常规课题年度计划;争取1-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开题;搞好科技服务和科技产业化开发工作;搞好开放办院工作;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集中力量,搞好重点项目建设和研究,不断提高科研工作水平。紧紧围绕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按照大兴安岭农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农业林业科研基础设施和立院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服务生态区和以“六大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经济建设;面向基层,服务生产,着力解决生产和经济发展中技术难题,较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做好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一)搞好农林科学院发展规划
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制定农林科学院发展规划,统领一个时期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开发与自身发展。制定农林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农林科学院马铃薯、蓝莓、食用菌3个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制定生态沟系、生态站、林业实验基地、农业实验基地、北药园5个建设发展规划。
(二)突出抓好三个产业体系建设
1、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一是开展好农业部马铃薯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工作,重点完成组建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的技术队伍、培训农技人员及农户100人次,抓好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 二是发挥省马铃薯种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建立标准化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示范基地1个。三是完善大兴安岭地区种薯质量检测和监控体系建设,提高大兴安岭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质量,为广大用户生产更多的优质合格种薯; 四是继续开展马铃薯网棚起垄栽培技术生产原原种试验、马铃薯器内薯高效生产技术研究、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研究、马铃薯大小垄栽培对比试验、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田间小区试验、马铃薯病害生长期药剂防治试验、马铃薯器内薯(块茎)形成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等试验,初步建立大兴安岭地区在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ww***net[点击查看])中的预报监测网络。
2、蓝莓种苗技术体系建设。一是开展人工栽培蓝莓的丰产稳产技术研究; 二是建立大兴安岭蓝莓基因圃5亩。三是引种、选育、扩繁适于本地生长的国内外优良蓝莓品种。四是开展野生蓝莓恢复种群数量及集约化经营技术研究。五是加强蓝莓种植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以阿木尔、新林、大扬树农工商、超越公司为重点,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定期地进行跟踪生产服务,逐步解决我区蓝莓种植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为全区蓝莓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六是开展蓝靛果忍冬等其它浆果的引进及本地品种的栽培驯化试验。丰富我区浆果品种,为将来开发利用做好前期基础工作。
3、食用菌产业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优质黑木耳菌种的推广力度。在新林、韩家园和阿木尔建立一级菌种繁育中心;在阿木尔、呼中、韩家园、塔河、新林、加格达奇和大杨树建立二级菌种生产基地,并在食用菌发展较好的林场建立栽培基地,推广“北奇神”一级菌种1万管,推广栽培80万袋。二是加快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新林、韩家园、大杨树三个食用菌基地为重点,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初步建成以农林科学院为技术支撑,以县区局为食用菌开发基地,辐射全区的食用菌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的生产格局。三是开展食用菌菌糠循环利用研究。四是继续进行优良黑木耳菌种选育工作。五是进一步做好菌种的审定申报工作。
(三)努力建设应用好三个试验平台
1、发挥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作用。
2、发挥林业试验基地平台作用。
3、筹备建设高标准的综合实验室。
(四)重点开展林业生态功能研究
1、开展大兴安岭森林土壤和湿地碳收支平衡的研究
2、继续开展“生态经济沟示范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
(五)完成好常规课题年度计划
1、开展好超早熟优质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开展好“南瓮河湿地景观格局与动态研究”课题。
3、开展好“瑞典速生能源柳引种研究”课题。
4、开展“马铃薯茎叶切碎机研制与推广应用研究”。
5、开展好北药研究工作。。
6、开展山野菜栽培研究试验。。
(六)开放办院努力提升科研实力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好与大专院校合作关系,开展与企业合作。一是保持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关系,开展更多高层次科研项目合作;拓展新的合作单位。二是做好东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工作,做好东北林业大学在嫩江源生态站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三是发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进站博士作用,开展好黑木耳分子标记和指纹图谱标分析及利用细胞融合、DNA导入等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育种工作。四是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参加各类对外产学研交流活动以及技术研讨会,寻找合作良机。五是通过引智办引进国外专家来院讲授专业技术知识,开展技术培训,探寻国际合作机会。六是完成好合作项目“木材料生物质多联产木醋液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狼毒大戟人工经营技术研究”、“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构建关键技技术研究示范项目”、“森林含水率测定”、“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年度计划。
(七)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
一是成立科技成果推广科,加大科技成果推广的力度和管理,使科技成果的推广、开发、产业化步入科学规范化管理和有序发展。
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创收,科技人员参加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开发,创收收入按3(农林科学院):3(课题组): 4(科技人员)的比例进行分配。
三是实行院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示范带动作用,推进食用菌、蓝莓等与企业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以技术依托,进一步开展与大兴安岭兴佳种业有限公司、大兴安岭林格贝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等的合作。
(八)加大科技服务力度
一是成立农林科学院科技服务队,设食用菌服务组、蓝莓服务组、农作物服务组、北药服务组、园林绿化设计组、农林机械组、科技项目规划组,开展科技服务;参加完成好科技大集、科技下乡和科普之冬等活动。
二是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工作。为更好的开展农林科学院林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创业项目,第一批选派长期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及林业科技管理工作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5名科技人员为科技特派员,开展以马铃薯、蓝莓、食用菌为重点的林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发挥农林科学院在科技创新和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优势,
三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我区的科技成果,普及、推广科学实用技术,提高农林科学院的知名度,要将马铃薯、大豆、小麦、蔬菜、食用菌等适用技术编印成册;要做好《大兴安岭科技(通讯)》的创编与发送工作;要建设好农林科学院网页科技展示内容。
二、联系信息
联 系 人:曲小姐
联系电话:0457-2730081 13846558885
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政治处
2011年2月25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