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息由中山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中山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广西大学 —— 教师 | ||||||||||||||||||||
|
||||||||||||||||||||
岗位要求:
|
||||||||||||||||||||
学校简介 广西大学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1928年,广西大学在广西梧州市创办,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1939年被确认为国立大学。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1999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 211 工程”项目建设学校;2004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2005年,广西大学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广西大学占地面积30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现设有30个学院,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有97个本科专业,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拥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2631人,在校研究生总数1627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54人,硕士研究生5749人,留学生636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5250人。另外,行健文理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200多人。 广西大学现有教职工3672人,其中专任教师2006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员395人,副高职称人员69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已分别达到631人和787人。 另外,"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英语翻译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广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人才小高地"成为广西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创新团队"、"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资源化工应用新技术创新团队"、"广西机械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环境生物与控制创新团队"成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211 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合人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一些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 个"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2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获立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金源单位。 科学研究: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我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α - 乙酰乳酸脱羧酶"、"规模化高效生物技术转化木薯淀粉生产高纯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杂交水稻恢复测253、测量58的选育与应用"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在国内外超亿亩农田生产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2010年,我校纵向科研项目和计划内横向科研项目立项合同经费2.32亿元,到校科研经费1.92亿元;获立项资助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9项,总经费1972.5万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6.8%和80.5%,其中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梁恩维教授获得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广西继我校陈保善教授1999年获此项基金资助后再获殊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资助总金额为141万元。商学院范祚军教授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立项资助1项,实现广西该级别项目"零"的突破。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重大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集中推广和转化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还亲自带队,深入各市、县开展科技对接活动,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校市科技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工作, 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和实施"质量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顺利实施,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四种能力"的提高,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目前,学校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66项,覆盖了"质量工程"与普通高校有关的9大项目,在全国地方"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种,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30项)。获广西"质量工程"项目82项;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7项。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项目学校。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建校80多年来,广西大学培养了 20 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两院院士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20世纪80年代同一时期担任两岸三地农业最高长官的何康、黄诚达(香港地区)、李崇道(台湾地区),与建筑大师贝聿銘、大画家赵无极齐名的海外华人三大宝之一的美籍华人大作曲家周文中,原香港最高法院上诉庭按察司、"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李福善,香港著名演员和导演鲍方,风靡全球的《豪杰解霸》软件发明人梁肇新,都是西大学子的杰出代表。 学校定位: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力争通过十年的努力,使学校学科整体水平以及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若干个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团队,使若干优势和特色学科乃至学科群达到国内领先或接近国际水平。积极承担区域或地方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产生一批国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成为区域创新的龙头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