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息由北京大学生命学院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北京大学生命学院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一、课题研究方案
1、研究课题
遗传、社会行为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年健康影响的跨学科研究
2、研究期间、进站和提交申请材料时间和待遇
研究期间:两年;如必要与可能,也可延长。进站和提交申请材料时间:进站时间最好是2011年7月15日(提交所有申请材料截止日期是6月15日),进站时间最迟不超过2011年10月15日(提交所有申请材料截止日期是9月15日)。待遇:除了北京大学按国家规定的博士后待遇外,将根据人选博士后本人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经必要审核后,予以适当的额外津贴。联系方式:李发菊,电话:10-62766914;Email:bridget.li@;
博士后流动站网址:ww***.cn[点击查看]
3、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从2010年的1.19亿(占总人口8.87%)增加到2050年的3.4 - 4.1亿(占总人口23.9%-26.9%),最需照料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从2010年的2000万左右迅猛增加到2050年的1.1-1.6亿。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等于西方大国的2倍以上。而且,先进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推广将使更多患病老人被“救”,继续生存而延长寿命。但是,如果老人健康和疾病预防的平均水平得不到显著改善,被“救”老人中大多数将带病生存、生活不能自理,而导致他们及其家庭成员生活质量下降和社会负担上升。显然,我国正面临人口快速老化而可能严重负面影响老、中、青生活质量的严峻挑战。深入研究遗传(内因)与社会行为环境因素(外因),以及内、外因交互作用对老年人群健康的影响,可以提高老年健康水平与防病抗病能力;这与仅从被动的治疗疾病的角度出发不同,有助于揭示如何使老人们活得更健康的微观(基因与个人、家庭)、中观(社区)和宏观(国家)层面影响因素和保障机制,不仅顾及“远虑”,还将大大降低社会家庭的老人医疗与照料负担“近忧”, 实现老、中、青、少年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这对“未富先老”的中国来说,意义尤其重大,是关系到百姓民生、国家长治久安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然而, 遗传、社会行为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年健康影响的跨学科研究是我国目前的一个十分薄弱的领域,急需加强。
4、主要研究内容、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曾毅教授和他负责的关于“遗传、社会行为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年健康影响”跨自然、社会科学团队攻关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老龄健康相关基因筛选的二阶段关联研究:第一阶段对相对较小样本百岁老人和对照组全基因组扫描GWAS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找染色体上和老龄健康相关的大致区域及相关基因位点。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得到的和老龄健康相关的“候选基因”,对相对较大百岁老人和中年对照组样本基因分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综合一、二阶段,确定真正对中国人群老龄健康相关的基因类型。然后对其他参与跟踪调查、但未包括在一、二阶段的老人的老龄健康相关基因分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其多年跟踪调查数据联接,开展深入分析。
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为什么有的老人健康长寿无疾病直至逝世,而有的老人长期体弱多病,给自己、家人、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哪些个人、家庭、社会、环境与生物遗传因素利于或不利于健康长寿;如何对老年健康改善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可行的干预方案建议,达到不断提高老中青生活质量,人民既长寿又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在本研究领域已有研究基础
曾毅主持的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基础调查以及跟踪调查已经于1998、2000、2002、2005、2008-2009年在22个省、市、自治区随机选取的大约50%的县、县级市与区进行,收集了大量与老龄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的数据;1998、2000、2002、2005、2008-2009年五次队列人群跟踪(含递补)调查累计入户访问约80000人次,其中包括14376人次百岁老人、18938人次90-99岁老人、 20823人次80-89岁老人、14285人次65-79岁老人和10962人次35-64岁中年人。同时搜集了近18000位65-112岁已死亡被访老人的死亡日期、临终前的健康状况、住院或在家卧床不起天数、及医疗照料等信息。在进行入户访谈跟踪调查同时,我们收集了3193位百岁长寿老人,4821位90-99岁长寿老人,4078位80-89岁高龄老人,3441位60-79岁老人和2619位40-64岁中年对照组,合计18093位被访者的DNA样本和他们的健康、社会、行为、环境、存活和死亡等跟踪调查数据。
本项目的社会、经济、人口分析研究已经取得了大批十分突出的成果。但是,关于“遗传、社会行为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年健康影响”的跨学科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日前北京大学211工程办公室已下拨本项目长寿老人和对照组遗传大样本处理和基因分型启动经费,预计其他必要科研经费也将逐步到位,大量丰富的研究数据和样本资源有待深入开发,急需有远大理想、年轻有为的学者积极参与。
二、经费来源
科研项目自筹
三、指导教师:
曾毅教授;还将邀请本联合攻关团队的著名生物遗传学家参与联合指导与合作。
指导教师研究领域:人口经济学,生物人口学(Biodemography),社会行为、 环境和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年健康影响的跨学科研究,家庭人口动态研究和政策分析。
曾毅,简历
曾毅,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52年9月5日生于江西。1982年获上海华东师大理学学士(经济地理)学位,1986年5月以“最优秀”(Summa Cum Laude, i.e. Greatest Distinction)成绩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人口学博士学位,1986-198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老龄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和老年医学部终身教授(tenured full professor)、并任杜克大学人口研究所与社会学系教授, 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5月破格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人口研究所所长。1997年1月起经北大校长办公会批准应聘国外高级学术职位。1998年荣获德国马普研究院“杰出研究学者(Distinguished Research Scholar of Max Planck Institute)”终身荣誉兼职称号(马普研究院为此设有长期性专项经费,用于资助曾毅每年暑期携带夫人(相同研究领域、有博士学位)和一名学生赴德国访问研究的来往机票和在德国的住房、生活等费用)。2010年5月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毅曾荣获美国人口学会授予的Dorothy Thomas学术奖和北美“政策科学”学术刊物与Kluwer学术出版社授予Harold D. Lasswell学术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十几项省、部级及全国学术奖以及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2009年1月获国家人口计生委、科技部、人事部、中宣部、中组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公安部等九部委和七个全国性非政府机构共同授予的"中华人口奖(科学技术奖)”。
曾毅于2001年和2006年二次高票当选连任(2001-2009年)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常务理事;2006年经国际专家委员会评议推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聘为由联合国首脑会议决定出版的、已成为人类历史上引用最广、影响最大、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数、理、化、天、地、生所有学科的《生命支持系统大百科全书》的“人口学分卷”主编(2006-2009年)。2007-2010年被聘为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学术上最权威的美国人口学杂志《Demography (人口学)》副主编。
截止2011年3月,曾毅在北美、欧洲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11篇,其中74篇发表在匿名评审的SSCI和SCI国际一流刊物;在国内发表论文 103篇,其中79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出版著作22本,其中包括:在欧美出版英文著作6本,国内出版国外发行英文著作3本,在国内出版中文著作13本。在报纸和大众刊物发表文章8篇,撰写递交给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咨询报告23篇。截止 2011年3月1日,据SCI及SSCI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记录,有1146篇其他学者的国际学术刊物论文或学术专著引用了曾毅的研究成果;其中665篇引用的是曾毅作为第一作者的成果;据中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和“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检索系统记录,有971篇其他学者的国内中文学术刊物论文或学术专著引用了曾毅的研究成果;其中876篇引用的是曾毅作为第一作者的成果;曾毅是ISI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Institute) 2000年9月公布的1981-1998全球SCI和SSCI引用率高的“高影响力论文”学者之一(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学者有二位入选:林毅夫与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