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息由华中科技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华中科技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广东医学院
2011年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启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简介
广东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2008年成立广东医学院医药科技开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9年被广东省列为国家限额指标内的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总面积为1404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占地227 亩,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占地1177亩,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学校现有在编教师119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645人,占教师人数的48%。有硕士生导师454人,博士生导师17人,博士后合作导师33人。教师中有105人次被列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高校重点扶持学科2个,医学特色专科2个。在科研条件方面,建有6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以及4个中外联合科研平台。良好的科研条件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对外交流日益扩大,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兄弟学校开展学科共建、科研师资培训等合作。先后选派数十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港澳地区进修学习和交流,邀请著名院士、学者和美、日、德、澳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来校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担
“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33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子课题4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项目202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项。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45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8项;市级科学技术奖37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476 篇,其中SCI论文226篇,总影响因子310。获得专利授权20项。被认定为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筹建单位。
2008年,经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广东医学院医药科技开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招聘范围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卫生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根据我校两校区学科优势和科研资源的分布情况,我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临床研究基地设在附属医院(湛江),基础医学、药学研究基地设在东莞校区。我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得到了广东省人事厅及东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享受东莞市的相关优惠待遇,招收学科科研条件优越,可优先使用我校4个公共科研平台,并可获得充足的科研资助和优惠待遇。广东医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成立为广东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吸引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目前在站博士后已取得骄人成绩,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申请条件
1. 获得国内外博士学位或应届博士毕业生;
2. 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
3. 保证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二、优惠待遇
1. 博士后薪酬:我校博士后实行年薪制,正高职称博士后年薪12万元人民币;副高职称博士后年薪10万元人民币;其他博士后年薪8万元人民币。
2. 科研经费:博士后人员除可申请国家、省、厅和市级科研项目外,学校还设有博士后科研启动费10万元人民币/人;合作导师还可为博士后人员提供至少5万元人民币/人科研合作经费。
3. 科研奖励政策: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和申报成果,均享受在职人员同等待遇。如:获得国家级项目奖励10万元人民币,并按1:2科研经费配套;发表SCI论文奖励(1 IF)万元人民币(其他详见本校相关文件)。
4. 科研助手:为提高博士后人员的科研工作效率,本校将为博士后配备科研助手。科研助手主要通过招聘(合同制)或在读研究生中产生。
5. 优先留校:我校博士后出站后,根据本人申请,可优先留校工作,在站工作期间可计入工龄。
6. 住房:学校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两年期间提供2室1厅的套房,家具、家电配备齐全,免收租金,水电费自理。对达不到住房标准者,给予相应住房补贴。
三、报名要求
凡申请来本站做博士后研究人员,请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1.《博士后申请表》(可在全国博管会网站下载);
2.个人简历、身份证复印件;
3.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没有取得证书的需要提供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证明材料(要求博士后进站后半年内拿到《博士学位证书》);
4.相近学科两名博士生指导导师推荐信;
请同时以邮寄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申请和报名。
2011年广东医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计划一览表
招收学科 |
合作导师 |
研究方向 |
招收 人数 |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周克元 |
鼻咽癌细胞凋亡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 |
8-10 |
|
刘新光 |
核纤层蛋白与衰老、组蛋白表观遗传学、酵母寿命与衰老 以及micro RNA与衰老的研究 |
|||
李 涛 |
1.糖尿病发病机制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和β细胞功能退化 的研究;2.IGF-1保护心肌细胞免于凋亡机制的研究;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型诊断方法的开发;4.乙肝病毒感染 导致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的研究 |
|||
康景轩 |
营养基因组学 |
|||
周中军 |
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
|||
Brian K. Kennedy |
酵母寿命与衰老分子机制的研究 |
|||
Yousin Suh |
MicroRNA与衰老的研究 |
|||
Matt R. Kaeberlein |
酵母寿命与衰老分子机制的研究 |
|||
免疫学 |
陈维政 |
T细胞免疫学及其相关的病理机制、免疫治疗及疫苗开发 |
3-5 |
|
王从义 |
人类疾病易感基因的遗传学及免疫学机制 |
|||
徐军发 |
负向免疫调节在免疫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
中西医结合 |
郑学宝 |
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作用机制 |
1-2 |
|
药理学 |
吴 铁 |
抗炎免疫药理,抗肿瘤药理,皮肤药理及抗骨质疏松药理学研究 |
2-4 |
|
崔 燎 |
骨细胞生物学及其分化调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抗骨质疏松新药药效学评价、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新型的骨活性药物的研究 |
|||
药物化学 |
黄云生 |
1.磷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2.高选择性Sigma-2 受体的配体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肿瘤诊断和治疗;3.多孔杂化材料作为药物载体 |
1-2 |
|
肿瘤学 |
何志巍 |
细胞癌变分子机制 |
3-5 |
|
刘 刚 |
1.肺纤维化和肺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2.DNA Repair Enzyme 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和机制 |
|||
胡新荣 |
1.鼻咽癌增殖及转移复发机制; 2.宫颈癌前病变演变为浸润癌的机制 |
|||
神经病学 |
赵 斌 |
神经变性性疾病及脑血管病的研究 |
1-2 |
|
内 科 学 |
心血管 |
陈 灿 |
房颤与血脂、心肌重构等相关性研究 |
1-2 |
血液病学 |
杨志刚 |
免疫耐受诱导及NK细胞抗肿瘤效应机制的研究 |
1-2 |
|
消化 |
周 宇 |
1.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炎症性肠病)的研究; 2.肝纤维化的反义核苷酸治疗 |
1-2 |
|
肾病 |
刘华峰 |
1.肾小球疾病免疫病理机制及防治; 2.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及防治 |
1-2 |
|
传染 |
周伯平 |
传染病的病原学、免疫学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 |
2-4 |
|
陈心春 |
结核病临床诊疗临床工作以及结核病免疫发病机制和新型结核病免疫诊断试剂的基础研究 |
|||
外科学(肝胆) |
李明意 |
1.原发性肝癌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2.肝卵圆细胞介导肝再生的研究 |
1-2 |
|
儿科学 |
谭建新 |
肺动脉高压的研究 |
1-2 |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樊翌明 |
真菌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 |
1-2 |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周光纪 |
糖尿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干细胞移植免疫 |
1-2 |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丁元林 |
医学统计方法在慢性病病因及生存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
1-2 |
|
医学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 |
饶绍奇 |
1.遗传流行病学与统计遗传学;2.生物信息学及复杂疾病系统生物学;3.个性化干预医学模式的研究 |
1-2 |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
万崇华 |
1.生命质量与心理测评及康复;2.卫生改革与医疗保险;3.生物信息挖掘与疾病诊疗 |
1-2 |
|
卫生事业管理 |
杨云滨 |
医院管理、医学教育 |
1-2 |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新城大道1号广东医学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行政楼418室)
电话:(0769)22896535
邮编:523808
联系人:
传 真:(0769)22896207
E-mail: gdmcx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