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12年人才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持续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西部“资源能源及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 建所以来,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两弹一星”和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在国内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技术平台,也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国立研究机构之一。
在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形成了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拥有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中心、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及院级研究单元,并在青岛、苏州等地建立了研究发展中心等重要的科学研究发展平台。建所以来,研究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33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20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收录和引用、EI收录论文数均位列国内研究机构前20名。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申请专利数量在中科院系统和甘肃省名列前茅。出版专著和译著近60部。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51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8人、副高级专业人员160人。创新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3人。兰州化物所是国家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单位之一,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设有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材料学3个博士招生专业,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学、工业催化、有机化学、化学工程和材料工程7个硕士招生专业,以及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读研究生360人。
根据研究所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诚邀海内外有志之士加入,共创辉煌。
一、招聘计划
(一)国内外优秀人才
1、招聘岗位
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或研究所优秀人才计划研究员
2、应聘学科与研究方向
资源与能源:以资源的优化利用为目标,探索建立基于原子经济性导向的催化反应新体系,发展环境友好的催化新材料与新过程。解决非石油来源的能源化工关键共性技术,为油气、矿产及生物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支撑。开展清洁能源利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研究,解决太阳能、风能利用中的重要化学与材料问题。 新材料:以材料性能优化和应用为目标,发展新概念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探索新型多功能材料的组成、结构、界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材料在制备和服役中的化学、物理、力学作用规律,发展先进润滑防护材料、高值化的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纳米材料等功能材料。 生态与健康:以西部生物与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发展天然植物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分析、结构鉴定和活性表征的集成技术与方法学;研究代谢关键酶、功能基因、外源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资源利用及工业废弃物处理的科学技术问题,发展生态修复和水体净化及污染物治理技术;加强天然药以及功能产品的研发。
3、应聘条件
(1)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或自愿放弃外国国籍回国定居的专家学者。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一般应不超过45岁,身体健康。
(2)获得博士学位后有连续4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或具有连续三年及其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应在国外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在国内具有研究员及教授职位。 (3)独立主持或作为主要骨干参与过课题(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并做出显著成绩。 (4)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构思,能带领一支队伍在国际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并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 (5)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或较高的学术水平,做出过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等,其研究水平足以担当研究所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6)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和团队凝聚能力。具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而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 (7)符合中科院“百人计划”和研究所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相关条件。
(二)优秀青年人才(招聘计划见附件)
招聘岗位:副高级及以下岗位人员
应聘基本条件(其它条件见招聘计划相关需求条件):
1、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岗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和技能条件。
2、学风端正,科学态度严谨,爱岗敬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已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或申报专利。
4、有较好的英语基础,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
5、身体健康。
二、招聘办法及要求
(一)自发布招聘启事之日起,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人员均可报名。
(二)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岗位应聘申请表(见附件);
2、本人工作和学习简历(包括研究工作概况,发表论文目录、专著、代表性论著、专利证书、本人详细联系方式等);
4、学历、学位证书及其他能证明个人能力水平的相关材料的复印件或扫描件,应届毕业的研究生提供《就业推荐表》;
5、两位专家的推荐函(应聘国内外优秀人才计划需提供两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推荐函)。
(三)应聘程序
1、符合条件应聘者提出申请,将应聘材料以电子邮件形式投递到相关的联系人(可直接投递),初审通过后需提交相关应聘材料纸质件;
2、我所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3、通过初审的应聘者,研究所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应聘者应按要求提交应聘材料,并做应聘报告,接受评委提问;根据投票结果提出拟聘推荐人选。
4、通过专家评审的应聘者,研究所领导集体研究确定拟聘人员,进入研究所的聘任程序。
5、国内外优秀人才计划应聘者按中国科学院及研究所关于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相关聘用规定办理。
三、聘后管理
(一)采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计划、研究所优秀人才计划等方式招聘专业人才,按照中科院及研究所岗位聘用规定进行管理。 (二)聘用期间的人事、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参照国家、中科院、地方以及研究所的相关规定执行。研究所根据不同的人才计划提供科研专项经费或科研启动费;提供住房补贴或租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根据本人意愿户籍可选择在兰州或青岛或苏州。
四、联系方式
应聘者与相关人员需求部门联系人联系(详见附件人才需求计划)并将应聘材料同时发至研究所人事处或咨询联系: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人事处
邮编地址: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18号
联系 人:陈老师
联系电话:0931—4968668 4968168;传真:0931—8277088
E-mail : chende@
研究所网址:ww***.cn[点击查看]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12年人才需求计划
序号 |
需求条件 |
使用安排 |
用人课题组 |
工作地点 |
备注 |
专业(方向) |
学历 |
人数 |
岗位名称 |
岗位类别 |
岗位职责或工作内容 |
课题组名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及E-MAIL |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9人) |
1 |
化学化工 |
硕
/博 |
3 |
催化 |
科研 |
催化、量化研究 |
均相催化研究组 |
夏春谷 |
0931-4968089
cgxia@ |
兰州
/苏州 |
|
2 |
物理化学 |
博士 |
2 |
催化 |
科研 |
催化反应研究 |
环境催化与氢能研究组 |
吕功煊 |
0931-4968178
gxlu@ |
兰州 |
|
3 |
化学反应工程 |
博士 |
1 |
催化 |
科研 |
催化反应研究 |
环境催化与氢能研究组 |
兰州 |
|
4 |
化学反应工程 |
硕士 |
1 |
催化 |
科研 |
催化反应研究 |
环境催化与氢能研究组 |
兰州 |
|
5 |
物理化学 |
博士 |
1 |
催化 |
科研 |
多相催化剂开发研究 |
分子催化技术研究组 |
陈静 |
0931-4968068
chenj@ |
兰州
/苏州 |
|
6 |
多相催化与选择氧化 |
博士后 |
1 |
|
科研 |
选择氧化理论基础研究 |
多相选择氧化 |
王晓来 |
0931-4968082
xlwang@ |
兰州 |
|
7 |
物理化学 |
硕
/博 |
1 |
催化 |
科研 |
新材料合成与催化反应 |
多相选择氧化 |
丑凌军 |
09314968066/
ljchou@ |
兰州
/苏州 |
|
8 |
有机化学 |
硕
/博 |
2 |
催化 |
科研 |
均相催化、有机合成 |
有机功能材料 |
黄汉民 |
0931-4968326
hmhuang@ |
兰州 |
|
9 |
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
博士/硕士 |
1 |
应用基础研究 |
科研 |
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和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 |
有机功能材料 |
王来来 |
0931-4968161
wll@ |
兰州 |
|
10 |
催化 |
硕
/博 |
1 |
应用基础研究 |
科研 |
纳米材料制备以及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仿生与生物催化 |
孙伟 |
0931-4968278
wsun@ |
兰州
/苏州 |
|
11 |
有机合成 |
硕
/博 |
2 |
应用基础研究 |
科研 |
不对称催化或有机反应方法学 |
仿生与生物催化 |
兰州
/苏州 |
|
12 |
有机化学 |
硕
/博 |
2 |
有机合成、均相催化 |
科研 |
开展新型配体、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催化反应研究 |
均相催化 |
李福伟 |
0931-4968528
fuweili@ |
兰州或苏州 |
|
13 |
催化、材料 |
硕
/博 |
1 |
纳米催化材料 |
科研 |
新型碳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应用研究 |
均相催化 |
|
兰州或苏州 |
|
14 |
材料化学与物理 |
博士 |
1 |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
科研 |
从事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
羰基金属材料研究组 |
任嗣利 |
0931-4968051
slren@ |
兰州或青岛 |
|
15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博士 |
1 |
表面/界面行为研究 |
科研 |
从事表面/界面行为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 |
羰基金属材料研究组 |
兰州或青岛 |
|
16 |
化学化工 |
博士 |
3 |
研究 |
科研 |
催化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 |
羰基金属与催化材料 |
胡斌 |
0931-4968258
hcom@ |
兰州/长春 |
|
17 |
磁性材料 |
博士 |
2 |
研究 |
科研 |
新型磁性材料设计与制造 |
羰基金属与催化材料 |
兰州/长春 |
|
18 |
材料 |
博士/硕士 |
3 |
研究 |
科研/支撑 |
新材料设计与制备 |
羰基金属与催化材料 |
兰州/长春 |
|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37人) |
1 |
表面工程 |
博士 |
2 |
薄膜设计与制备 |
科研 |
润滑薄膜和硬质涂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以及相关方向的计算机模拟等 |
空间润滑材料组 |
郝俊英 |
0931-4968236
jyhao@ |
青岛 |
|
2 |
表面工程 |
硕士 |
1 |
薄膜设计与制备 |
科研 |
润滑薄膜和硬质涂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
空间润滑材料组 |
青岛 |
|
3 |
材料学 |
博士 |
1 |
纳米材料 |
科研 |
新型储能材料的研制与开发 |
低维材料摩擦学 |
阎兴斌 |
0931-4968055
xbyan@ |
青岛 |
|
4 |
物理化学 |
博士 |
1 |
纳米材料 |
科研 |
新型储能材料的研制与开发 |
低维材料摩擦学 |
兰州 |
|
5 |
材料学 |
硕士 |
1 |
纳米材料 |
科研 |
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
低维材料摩擦学 |
兰州 |
|
6 |
理论计算 |
博士 |
1 |
理论研究 |
科研 |
不同材料力学及其他性能的理论计算、模拟与分析 |
仿生摩擦材料课题组 |
郭志光
石雷 |
0931-4968177
leishi@ |
兰州或青岛 |
|
7 |
材料或化学 |
博士 |
1 |
材料制备 |
科研 |
仿生摩擦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仿生摩擦材料课题组 |
兰州或青岛 |
|
8 |
薄膜/涂层材料 |
硕士 |
2 |
开发 |
科研 |
PVD真空镀膜工艺与装备 |
低维材料摩擦学课题组 |
王立平 |
0931-4968080;13919423145
lpwang@
|
兰州或青岛 |
|
9 |
材料计算 |
博士 |
1 |
研究 |
科研 |
薄膜/涂层研究中的有限元分析或分子动力学计算 |
低维材料摩擦学课题组 |
兰州 |
|
10 |
物理化学 |
博士 |
1 |
高温润滑材料 |
科研 |
从事高温润滑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金属、陶瓷方面的研究工作 |
高温抗磨材料组 |
毕秦岭 |
0931-4968193
qlbi@licp.cas.ncn |
兰州 |
|
11 |
材料化学与物理 |
博士 |
1 |
助研 |
科研 |
新型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
聚合物摩擦学组 |
王金清 |
0931-4968076
jqwang@ |
兰州 |
|
12 |
材料化学与物理 |
硕士 |
1 |
|
科研 |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
摩擦学性能研究 |
聚合物摩擦学组 |
兰州 |
|
13 |
物理、材料、化学、机械专业 |
博士 |
1 |
研究 |
科研 |
纳米结构类金刚石薄膜、有机薄膜、功能梯度电镀涂层、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摩擦学性能 |
纳米结构薄膜和纳米润滑 |
张俊彦 |
0931-4968295
zhangjunyan@
junyanzh@ |
|
|
14 |
物理、材料、化学、机械专业 |
硕士 |
1 |
研究 |
科研 |
纳米结构类金刚石薄膜、有机薄膜、功能梯度电镀涂层、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摩擦学性能 |
纳米结构薄膜和纳米润滑 |
|
|
15 |
金属材料 |
硕士/博士 |
1 |
高温润滑材料研究 |
科研 |
应届硕士/博士毕业,具有985或211大学本科学历,具有扎实的高温金属或陶瓷复合材料或涂层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博士期间SCI论文不少于3篇,研发高性能耐高温抗磨润滑材料,具有良好的英语、中文写作能力,可组织申报课题并协助课题负责人管理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协助处理实验室、研究生日常事务。 |
高温抗磨材料组 |
贾均红 |
0931-4968611
jhjia@ |
兰州/青岛 |
从事过高温摩擦学研究优先 |
16 |
材料学/物理化学 |
博士 |
1 |
功能薄膜技术研究 |
科研 |
应届博士毕业,具有985或211大学本科学历,具有扎实的功能薄膜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博士期间SCI论文不少于4篇,具有良好的英语、中文写作能力,可组织申报课题并协助课题负责人管理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协助处理实验室、研究生日常事务。 |
高温抗磨材料组 |
兰州/青岛 |
|
17 |
物理、化学、材料 |
博士 |
2 |
助研 |
科研 |
从事材料表面工程研究相关工作 |
空间润滑材料组 |
梁军 |
0931-4968381
jliang@ |
兰州 |
|
18 |
表界面 |
博士 |
1 |
助研 |
科研 |
防污涂层 |
表面与界面 |
胡海媛 |
0931-4968079
hyhu@ |
兰州 |
|
19 |
水润滑 |
博士 |
1 |
助研 |
科研 |
离子液体、仿生润滑材料 |
表面与界面 |
青岛 |
|
20 |
有机合成,机械 |
硕士 |
1 |
有机合成 |
科研 |
有机合成,摩擦润滑领域或者机械领域及其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
润滑油及添加剂的摩擦与润滑研究 |
夏延秋 |
0931-4968163
xxli@ |
兰州 |
|
21 |
有机合成,机械 |
博士 |
1 |
有机合成 |
科研 |
有机合成,摩擦润滑领域或者机械领域及其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
润滑油及添加剂的摩擦与润滑研究 |
兰州 |
|
22 |
|
硕士以上 |
10 |
新型润滑添加剂与高性能润滑油脂 |
科研 |
进行新型润滑添加剂与高性能润滑油脂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技术成果的中试放大与产业化工作 |
工业润滑研究组 |
王晓波 |
18919198822
Wangxb@ |
青岛 |
|
23 |
材料学 |
硕士/博士 |
1 |
碳材料 |
科研 |
新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热致液晶行为的考察 |
功能碳材料 |
李洪光 |
13145478986
hgli@ |
兰州/青岛 |
|
24 |
材料学 |
硕士 |
1 |
碳材料 |
科研/支撑 |
新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热致液晶行为的考察 |
|
25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硕士/博士 |
1 |
表面活性剂 |
科研 |
新型两亲分子体系的构筑和自聚集行为研究 |
|
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人) |
1 |
化学类(含有机合成、化学化工、物理化学) |
博士 |
1 |
均多相催化 |
科研 |
主要从事均、多相催化,或化学化工过程的研究 |
工程中心317组 |
赵培庆 |
zhaopq@
0931-4968688
手机18952609688 |
兰州 |
|
2 |
物理化学 |
博士 |
1 |
科研 |
助研 |
有色金属纳米材料制备 |
羰基粉体材料及催化剂 |
齐彦兴 |
0931-4968190
qiyx@ |
兰州 |
|
3 |
有机化学 |
博士 |
1 |
科研 |
助研 |
药物合成工艺研究 |
羰基粉体材料及催化剂 |
兰州 |
|
4 |
物理化学 |
博士 |
2 |
科研 |
助研 |
纳米材料能源与环境催化性能 |
能源与环境纳米材料 |
毕迎普 |
0931-4968651
yingpubi@ |
兰州 |
|
5 |
物理化学 |
硕士 |
2 |
科研 |
研实 |
纳米材料能源与环境催化性能 |
能源与环境纳米材料 |
兰州 |
|
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西北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13人) |
1 |
分析化学 |
博士 |
1 |
药物分析 |
科研 |
主要从事药物分离新材料和新方法以及现代仪器设备MS,HPLC等使用方面的工作。 |
药物化学成分研究组 |
师彦平 |
0931-4968208
shiyp@ |
兰州 |
|
2 |
天然药物化学 |
博士 |
1 |
药物化学 |
科研 |
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和中成药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研究工作。 |
药物化学成分研究组 |
兰州 |
|
3 |
有机化学 |
博士 |
1 |
天然物化学修饰 |
科研 |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及天产物的化学衍生化工作 |
药物分子识别 |
郭勇 |
4968274, guoyong@ |
兰州 |
|
4 |
分析化学 |
博士 |
1 |
分离分析新方法 |
科研 |
主要从事分子识别与分离分析新方法研究 |
药物分子识别 |
兰州 |
|
5 |
分析化学 |
博士 |
1 |
分离材料和分析方法研究 |
科研 |
研制色谱相关的分离分析材料
建立复杂体系分离检测方法 |
分离材料研究组 |
刘霞 |
0931-4968203
gsliuxia@ |
兰州 |
|
6 |
分析化学 |
博士 |
1 |
油田化学 |
科研 |
油田化学剂分离分析性能评价 |
分离材料研究组 |
兰州 |
|
7 |
分析化学 |
硕士及以上 |
1 |
分离表征 |
科研 |
复杂样品的分离表征 |
分离材料研究组 |
兰州 |
|
8 |
分析化学 |
博士 |
1 |
科研 |
科研 |
复杂天然药物体系的现代分离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建立;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的研究与建立 |
药物工艺标准研究组 |
邸多隆 |
0931-4968248
didl@ |
兰州 |
|
9 |
化工工艺或
中药化学 |
博士 |
1 |
科研 |
科研 |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工艺 |
药物工艺标准研究组 |
青岛 |
|
10 |
化工工艺或
中药化学 |
硕士 |
1 |
科研 |
科研 |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工艺 |
药物工艺标准研究组 |
青岛 |
|
11 |
有机合成 |
博士 |
1 |
活性天然产物合成 |
科研 |
负责目标分子的合成及结构修饰工作 |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组 |
秦波 |
0931-4968372
bqin@ |
兰州 |
|
12 |
药剂学 |
硕士及以上 |
1 |
制剂研究 |
科研 |
负责开发新药、植物源农药的制剂学研究、工艺设计、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 |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组 |
兰州 |
|
13 |
化学化工 |
硕士及以上 |
1 |
制备工艺研究 |
支撑 |
负责实验室成果转化的小试、中试及制备工艺研究工作 |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组 |
兰州 |
|
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7人) |
1 |
材料及机械工程 |
硕士及以上 |
2 |
固体润滑薄膜材料研究 |
科研 |
固体润滑薄膜材料研究 |
物理气相沉积润滑薄膜课题组 |
翁立军 |
0931-4968003 wenglj@ |
兰州 |
精通物理气相沉积设备者优先考虑 |
2 |
复合材料 |
硕士 |
1 |
复合材料产品开发与生产 |
支撑 |
专门从事课题组承担的复合材料的产品开发与生产。主要从事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等工作。 |
复合润滑材料课题组 |
张招柱 |
13919805268
zzzhang@ |
兰州 |
具有材料及机械工程专业人员 |
3 |
聚合物复合材料 |
博士 |
1 |
功能复合材料 |
科研 |
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发及制备技术研究 |
聚合物自润滑复合材料课题组 |
王廷梅 |
0931-4968252
tmwang@ |
|
|
4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硕士 |
1 |
新材料研发 |
科研 |
摩擦学试验平台设计与精密成型模具设计,润滑材料及器件的分析测试与研究 |
复合润滑材料课题组 |
王宏刚 |
0931-4968022
hgwang@ |
兰州 |
|
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硕士/
博士 |
1 |
新材料研发 |
科研 |
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润滑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复合润滑材料课题组 |
兰州 |
具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 |
6 |
材料、机械类相关专业 |
博士/硕士 |
1 |
新材料
研发 |
科研 |
基于粉末(微)注射成形的微制造研究,金属基和陶瓷基高温润滑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研究。 |
金属基高温润滑材料组 |
孟军虎 |
0931-4968378
jhmeng@ |
兰州 |
|
绿色化学研究发展中心(3人) |
1 |
化学 |
博士 |
1 |
科研 |
科研 |
离子液体的研制与开发 |
绿色化学组 |
邓友全 |
0931-4968116
ydeng@ |
兰州 |
|
2 |
化学 |
博士 |
1 |
科研 |
科研 |
非光气过程研究 |
兰州 |
|
3 |
化学 |
硕士 |
1 |
科研 |
科研 |
离子液体规模化合成工程的推进工作 |
兰州 |
|
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6人) |
1 |
无机化学 |
博士或硕士 |
1 |
有机无机复合凝胶 |
科研 |
从事凹凸棒黏土、膨润土和海泡石等黏土的无机复合改性研究及开发工作 |
功能复合材料组 |
王爱勤 |
0931-4968118
aqwang@ |
前3年在江苏盱眙工作 |
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 |
2 |
材料学 |
博士或硕士 |
1 |
矿物材料 |
科研 |
从事凹凸棒黏土的结构研究及其水热合成开发工作 |
功能复合材料组 |
前3年在江苏盱眙工作 |
3 |
高分子化学 |
博士 |
1 |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
科研 |
从事有机无机复合节水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
功能复合材料组 |
在青岛和兰州两地 |
4 |
材料化学 |
博士 |
1 |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
科研 |
从事三维网络复合吸附剂的研究开发工作 |
功能复合材料组 |
在青岛和兰州两地 |
5 |
材料学 |
博士 |
1 |
光热材料 |
科研 |
从事太阳能光热转化材料与装备研究 |
光热材料组 |
刘刚 |
0931-4968866
gangliu@ |
在青岛和兰州两地 |
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 |
6 |
食品加工学或化学化工 |
博士 |
1 |
变性淀粉 |
科研 |
从事变性淀粉研究 |
材料与农业工程组 |
在青岛和兰州两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