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中国南岳衡山所在地、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衡阳市市区,距火车站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学院北依南岳首峰回雁峰山麓,东临湘江河畔,校园风景秀丽,四季常青,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和“百佳文明卫生单位”,是广大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高校。
学院创建于1951年,首任校长是原铁道部部长、铁道兵司令郭维城将军。曾用名“衡阳铁道工程学院”、“衡阳铁道学院”和“衡阳铁路工程学校”,并保留“衡阳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技工办学层次。学院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是铁道部在中南地区培养建筑工程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
学院设置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道路与桥梁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铁道通讯信号、通信技术、数控等20余个高职专业和公路与桥梁、餐旅、旅游与服务、文秘等近20个中专、高级技工专业。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和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学院是全国工民建与城镇建设、市政工程和给水与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现有副教授及其它副高职称人员81人,“双师型”教师109人,研究生9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生5000余名,大中专函授生3700多人,每年为现场单位培训职员5万人天左右。
学院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础设施齐备。拥有固定资产7400万,图书馆藏书量为22.1万册,教学设备总值2600多万元。学院拥有94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和具有14类72项工程质量鉴定权的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拥有CAI教室、CAD工作室(具有美国AUTODESK全球认证培训发证权)、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和微机联锁实验室,校园网投资240万元已与国际互联网接通,并建有自己的网站ww***com[点击查看]。学院积极实施产业兴校战略,依托专业创办了雅加斯涂料厂、小康纯净水厂等10多个经济实体,学院建有校内实验、实习场所4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人共同培育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借鉴和引进现代先进企业的经验,积极创新教育理念,提出了“办学的社会营销观念”、“人才的整体产品观念”、“三分天下、四个出口”的办学思路及“双向三车道”的教学整合思路。
【历史沿革】
学院自 1951年创建以来,几经风雨,几度兴荣,办学50多年来,学校先后开设了34个专业,为铁道部和湖南省以及国防部、冶金部、林业部、煤炭部、邮电部等单位和部门培养了大学、大专、中专及技工毕业生3万余名,是铁道部在中南地区培养建筑工程类高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被誉为铁道部的黄埔军校。1951年5月23日,“衡阳铁路中级技术学校”成立,时任衡阳铁路管理局局长郭维诚(后任铁道部部长、铁道兵司令)兼首任校长, 7月开始招生,学生全部实行供给制。1953年2月,学校更名为“衡阳铁路学校”,学校全面试行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1953年7月,学校更名为“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面向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省招生。1958年9月,为适应经济发展形式和铁道建设事业的需要,学校升级,由原来的中专体制改为大专体制,开设铁道建筑系、铁道房屋系、铁道桥隧系,改称“衡阳铁道工程学院”。1959年8月,铁道系统高校重新布局,学校体制改革,撤销大学体制,恢复中专体制,仍称“衡阳铁路工程学校”。1960年7月,经铁道部决定,学校体制再次改革,申格为大学体制,成立“衡阳铁道学院”,设铁道建筑本科和铁道桥隧本科四年制、铁道房建本科五年制、机械与电机制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科五年制,在校学生达1863人。1961年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来校视察检查工作。十年动乱,学校惨遭破坏,资料、设备被洗劫一空, 1966年至1971年停止招生达六年,1972年开始恢复招生,197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招生,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二至三年。1991年学校被授予“全国铁路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同年11月,经广州铁路局优质评估达标检查组验收,被评为“广州铁路局特级单位”。1994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1996年荣获全国铁路“火车头奖杯”。1999年开始,经省教委和计委批准,学校连续举办了五年一贯制和三年制高职班,开设了交通土建、市政工程、建筑工程、建筑装饰工程、计算机应用、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营销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代码为44310。湖南省高职考生编码时,学校代号为12371。2000年9月并入学校的衡阳铁路运输技工学校被劳动部批准为“衡阳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