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宜昌市定向北京大学招录选调生推介会
- 2012-04-16
时间:4月19日(周四)下午2:00
地点:北阁信息发布厅
正在加速建设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湖北省宜昌市市情简介
宜昌古称夷陵。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边,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渝、鄂、湘三省交汇地。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诗仙李白路过宜昌时,曾将这里的地理地貌咏叹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现代大师郭沫若先生则形象的演绎为“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清朝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现辖5县3市5区,国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其中,主城区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约160万(含流动人口35万左右)。
宜昌人文厚重––是一座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民族团结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里;是关羽、赵子龙等英雄豪杰曾经鏖战的三国古战场。所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还是距今19.5万年旧石器时代智人“长阳人”化石的发现地,是土家族始祖“廪君”和“土里巴人”的诞生地。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宜昌资源富集––这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工程所在地,是世界水电之都,是正在加速建设中的“高峡出平湖”愿景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境内已建成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清江高坝洲、隔河岩等4座大型水电站,其中,三峡大坝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近1000亿度(相当于10座大亚湾核电站和5000万吨优质煤的发电量);宜昌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8大类53种,其中,磷矿的储藏和开采加工量位居全省之首,是全国八大磷矿区和最大的磷化工产业集群地之一。
宜昌山川秀美––宜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3.1-18℃,年降水量990-1400毫米,四季界限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境内以喀斯特地貌居多,丹霞、丘陵地貌和平原湿地亦有广泛分布,地质地貌的多样化和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使宜昌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现拥有各类旅游景点资源747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9处、3A级景区14处。宜昌生态良好,空气清新。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8%,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48天,境内99条河流水质全部保持三类以上,其中二类以上达到71%。
宜昌交通发达––全市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立体运输体系。焦柳、宜万、汉宜等铁路和沪蓉、沪渝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三峡现代物流中心、三峡枢纽港等正加快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已经开通,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交通枢纽。
宜昌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41亿,比上年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1亿,增长3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0亿,增长26.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亿,增长37.1%,综合实力位居湖北省第2位、长江沿线19座地级城市第4位和中部地区77座地级城市第3位,在湖北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行列。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将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经济总量、城市发展、发展方式和社会建设“四大跨越”,力争“十二五”末城区框架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力争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0亿,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5%左右,努力实现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大目标”,加快把宜昌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宜居宜业宜旅、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不懈引进大项目。2011年以来,投资140亿的兴发化工园、投资170亿的电工电缆产业园、投资155亿的东阳光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目前在建重点工业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年新增工业产值3000亿元。坚持不懈培育大企业。强力推进“双千双百”工程、“2211”工程、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2011年有6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宜化集团销售收入突破560亿,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第201位,兴发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磷精细化工企业,三峡全通成为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企业,安琪集团成为全球第三、亚洲最大的酵母生产基地,稻花香、枝江大曲进入全国白酒十强。坚持不懈发展大产业。装备制造、化工、生物、食品医药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902.9亿,占全市比重达到82.05%。纳米材料、磁电子产业技术达到世界领先、国内一流水平。旅游业转型升级,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亿元。坚持不懈建设大园区。宜昌国家级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50亿,比上年增长88.3%。力争到2016年,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等4大园区产值分别过千亿,宜都、夷陵、当阳、枝江等一批县市(区)开发区分别过500亿。
––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完毕,未来宜昌将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形成“江穿城、城镶山”的景观体系和组团式、网络型、生态化城市架构。城东生态新区、夷陵发展大道生态新区、火车东站新区、平湖旅游新区加快建设,城市东拓、北联、南展加速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组团式发展,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探索建立市区、市县(市)和县市区之间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引导山区县市与沿江地区、偏远乡镇与平原乡镇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1%,有4个县市(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4个突破100亿,宜都市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20强。
––改革开放创新逐步深化。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探索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多渠道融通资金,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逐步形成。通过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建设新村集中安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业培训、留地发展等多种办法,被征地农民实现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统筹城乡、循环农业、现代都市农业等各项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逐步形成。财政、投资、教育、卫生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全市已拥有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家。2011年实现外贸出口17.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7%。安琪集团在埃及投资5100万美元建立生产基地,是近两年全省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