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息由高校人才网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高校人才网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山东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十二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有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国家重点学科,实验畸形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感染与免疫省级重点实验室。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院的科研水平,吸收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我院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本站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
一、招收条件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品行端正,无不良记录;
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已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
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
符合医学院博士后招收条件;
人事关系需转入我校,全职在山东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
二、招聘计划
见附件:《山东大学医学院2014年度统招博士后招聘计划》
三、在站待遇
医学院为入选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入选人员在站期间享受10万元年薪(税前),医学院优先推荐优秀博士后人员申请博士后特别资助、国际交流计划等项目。
四、应聘方式
请应聘者直接与感兴趣的博士后导师联系,将详细的个人简历发至相应博士后导师的邮箱(邮件标题请注明: 姓名 研究方向 申请博士后)。
五、流动站联系方式
流动站联系人:曹慧联系电话:0531-88382565
电子邮箱:caohui@
流动站办公地址: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综合楼204室
山东大学医学院
2014.04.16
山东大学医学院2014年度统招博士后招聘计划 |
|
|||||||
学科 |
联系导师 |
招收人数 |
研究课题 |
研究方向 |
经费来源 |
对博士后的要求 |
邮箱 |
|
基础医学 医学遗传学 |
龚瑶琴 |
1 |
表观遗传学调控与肿瘤干细胞 |
分子遗传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遗传学专业从事人类疾病相关研究的博士毕业生 |
yxg8@ |
|
刘奇迹 |
1 |
1.神经肌肉遗传病致病基因功能分析2.自身免疫病发生的遗传机制 |
分子遗传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
有动物模型工作经验 |
liuqiji@ |
|
|
邵常顺 |
1 |
癌细胞的DNA损伤应答 |
肿瘤遗传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有分子生物学或细胞生物学研究经历 |
changshun.shao@ |
|
|
1 |
逆境对组织干细胞的影响 及诱导细胞衰老的分子调控 |
干细胞生物学 |
973课题 |
|
||||
基础医学 生理学 |
刘传勇 |
1 |
缩宫素对肠道肥大细胞功能调控及其意义 |
消化生理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医学及生物学相关学科博士毕业生 |
liucy@ |
|
于晓 |
1 |
胰岛细胞转分化/内分泌生理 |
糖尿病的分子基础 |
“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 |
有动物模型工作经验 |
yuxiao@ |
|
|
基础医学 病理学与 病理生理学 |
高鹏 |
1 |
胃癌转移相关的lncRNA和miRNA研究;乳腺癌耐药相关miRNA研究 |
胃癌浸润、转移;乳腺癌耐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
1.有高水平第一作者SCI发表;2.病理学或肿瘤学相关的基础研究背景 |
gaopeng@ |
|
基础医学 基础药理学 |
张岫美 |
1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 |
心、脑血管药理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
药理学、内科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 |
zhangxm@ |
|
易凡 |
1 |
表观遗传修饰与免疫调控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 |
糖尿病肾病 |
国家自然基金,973课题等 |
1.全职工作;2.生物医学相关学科;3.独立的课题设计能力 |
fanyi@ |
|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 与组织胚胎学 |
刘树伟 |
1 |
1.注意脑网络的影像遗传学研究;2.脑网络组的生前发育。 |
1.神经影像学;2.计算医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 |
临床医学、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均可报名,须发表一篇高水平SCI论文方可出站。 |
lshw@ |
|
李振中 |
1 |
神经病变的病理发生机制 |
神经-靶组织调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医学或生物学博士毕业人员 |
zli@ |
|
|
孙晋浩 |
1 |
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投射与精神及神经退行性病的相关研究 |
神经发育及神经再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符合学院要求 |
sunjinhao@ |
|
|
郝爱军 |
1 |
1.蛋白质棕榈酰化在神经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2.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及调控机制的研究;3.脑胶质瘤 |
神经发育及相关疾病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熟悉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 |
aijunhao@ |
|
|
肿瘤学 |
魏光伟 |
1 |
1.肿瘤干细胞鉴定及其在肿瘤发生、转移、治疗的作用及分子遗传、表观遗传机制;2.肿瘤生物靶标体系的筛选与鉴定;3.癌基因-抑癌基因功能、机制及其网络研究 |
肿瘤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基金 |
1.肿瘤学或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应届或往届博士;2.至少有以下一项的工作经验:细胞培养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实验动物学;3.科研能力强,英语水平好,曾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较高水平英文科研论文;4.有合作精神,能带领2-3人的课题组。 |
gwwei@ |
|
基础医学 免疫学 |
马春红 |
1 |
1.免疫调节与慢性肝病;2.表观遗传调控与慢性肝病 |
分子免疫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相关学科优秀博士生,对科研有强烈的兴趣 |
machunhong@ |
|
高成江 |
1-2 |
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调节机制 |
天然免疫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 |
具有较强的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科学基础,对科研有浓厚兴趣 |
cgao@ |
|
|
张利宁 |
1 |
免疫负调控分子在炎症与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 |
肿瘤免疫和心血管免疫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发表至少一篇5分以上或2区以上的SCI论文 |
zhanglining@ |
|
|
基础医学 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 |
苑辉卿 |
1 |
对源自传统中药、植物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对潜力化合物进行作用靶点分析、网络调控机制分析;表观遗传学对基因表达、蛋白功能的调控作用;蛋白新功能的研究。 |
1.抗肿瘤天然药物的发现与网络药理学分析;2.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功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项目,省级项目 |
具有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动物模型研究基础 |
lyuanhq@ |
|
孙金鹏 |
1-2 |
G蛋白偶联受体和磷酸酶在疾病中的重要功能及结构生物学基础,关注听觉,代谢疾病,神经类疾病和癌症 |
退行性疾病,听觉,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网页:ww***org[点击查看] |
国家自然基金,齐鲁青年学者启动经费,973课题等 |
对动物模型,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或酶学四个方向之一有一定基础 |
sunjinpeng@ |
|
|
陈健行 |
2 |
肿瘤病毒HPV与癌基因/抑癌基因协同作用的致癌机理 |
肿瘤病毒 |
985平台建设 |
以科学研究为事业目标 |
jjc12345.chen@ |
|
|
秦樾 |
2 |
1.肿瘤和干细胞代谢过程中,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对亚细胞器的信号转导作用。 2.赖氨酸修饰(乙酰化和甲基化等)依赖的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在肿瘤干细胞中的维干-分化功能的研究。 |
干细胞与肿瘤信号转导 |
肿瘤中心985经费 |
Self-motivated,有分子细胞生物学训练背景,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信号转导以及肿瘤及干细胞研究有兴趣者。 |
yechin@ |
|
|
基础医学 分子和细 胞生物学 |
杨静华 |
2 |
蛋白质谱和人类重大疾病的表观蛋白组学 |
表观蛋白组学 |
985平台建设 |
以科学研究为事业目标 |
jyang@ |
|
基础医学 细胞生物学 |
李相芝 |
1 |
利用小鼠模型研究肿瘤的分生发展机制 |
肿瘤学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启动经费 |
有较强生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或发育生物学相关研究背景 |
xiangzhi@ |
|
1 |
干细胞的定向分化 |
干细胞 |
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
||||
基础医学 神经生物学 |
陈哲宇 |
1 |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胞内运输研究 |
蛋白质神经元胞内运输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 |
zheyuchen@ |
|
1 |
恐惧记忆的分子细胞学机制 |
学习记忆分子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
||||
基础医学 病原生物学 |
贾继辉 |
1 |
感染炎症与肿瘤 |
肿瘤学 |
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发表一篇5分或以上SCI论文 |
jiajihui@ |
|
何深一 |
1 |
寄生虫、弓形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
寄生虫分子生物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
掌握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符合学校的要求 |
shenyihe@ |
|
|
备注:经医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人员,除满足规定的年龄、学位等必备条件外,进站前三年内至少有一篇第一作者SCI收录文章方可入站;出站时须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或单篇影响因子3.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