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息由北京理工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北京理工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现面向社会对以下6个岗位进行公开招聘,应聘人员须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具体公告如下。
一、招聘岗位和性质
招聘的6个岗位为研究生处管理岗、科研处(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2个专技岗、财务处专技岗、劳动关系系教师岗、电教中心管理岗。
招聘岗位均为正式事业编制岗位,录用后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
二、岗位职责和招聘条件
应聘人员须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
(一)研究生处管理岗位
岗位职责:负责研究生学位申请、论文评阅与答辩、学位授予等学位管理工作;协调、组织硕士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做好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服务工作;参与拟增列硕士点的申报工作,负责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负责编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通讯,做好网络维护及宣传工作。
招聘条件: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有较强的制度构建能力、良好的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撰写重要的工作规划、方案、报告等材料;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科研处专技岗位
岗位职责:从事科研管理、项目规划督导、文件撰写、对外联络等工作。
招聘条件:社会学、管理学、法学、马列科社相关专业博士;写作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踏实敬业。
(三)科研处(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专技岗位
岗位职责:协助中心主任制定中心发展规划,负责规划实施;负责中心研究项目的策划、组织与协调;负责中心对外交流合作及媒体推广;负责中心的制度建设及日常管理。
招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特别优秀的硕士学历人员可酌情考虑;具备较强的研究分析、文案策划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发布会、高端研讨会、大型国际论坛等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流程;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党政机关、工会、高校、新闻媒体或大型国企工作经验的优先考虑;年龄在45周岁以下。
(四)财务处专技岗位
岗位职责:审核和录入各类会计凭单,协助进行预算控制;编制各类报表,缴纳各种税费;进行账务处理,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负责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
招聘条件: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财务管理岗位工作经验,熟悉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审计、税务法律法规;熟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熟练应用财务及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同等条件下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优先考虑。
(五)劳动关系系教师岗位
岗位职责:主要讲授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阅读、统计学原理等课程。
招聘条件:社会学相关专业博士;具有两年以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经验;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者优先考虑。
(六)电教中心管理岗位
岗位职责:负责职工培训工作,包括需求调研、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培训管理等工作。
招聘条件: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相关专业博士;中共党员;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热爱职工教育事业,文字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三、招聘程序
本次社会招聘包括报名、资格审查、心理测评、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和公示等环节,具体请以通知为准。
四、招聘说明
1. 本次招聘统一通过网络报名。
(1)应聘人员请登录zh***.cn[点击查看],注册后根据要求填写应聘表格。
(2)注册后再将个人简历投递至:cir_rsc@
职位申请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4月8日。
2. 应聘人员须对本人提供的应聘资料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如与事实不符,学校有权取消其应聘资格,由此导致的后果由应聘者自行负责。
3. 招聘期间,学校将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应聘人员联系,请保持通信畅通。
4.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有权根据岗位需求变化及报名、考试情况等因素,调整、取消或终止岗位的招聘工作,并对本次招聘享有最终解释权。
5. 投递简历时如遇技术问题,请拨打技术支持电话(180 0113 586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8年3月27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兼任第一任校长。经党中央批准并由刘少奇同志亲自审定学校校址,1954年8月,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1984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开始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共同印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彭真、薄一波、胡耀邦、尉健行、王兆国、李建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莅临指导学校工作或接见学校代表。
学校现有北京及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已经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重点、工会干部培训为使命、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做精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成为在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最完整的大学。学校设有工会学院、劳动关系系、经济管理系、法学院、公共管理系、文化传播学院、安全工程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等14个院(系、部),开设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安全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等16个普通本科专业,覆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等6个学科门类。2013年学校开始招收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前有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专业方向。
学校师资队伍不断提升。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截至2017年1月,学校副教授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比46.3%,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54.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
截至2017年1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442人,其中研究生118人,本科生4653人,专科生1671人。
在近70年的办学实践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服务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拥有法学、劳动关系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和“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和“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建有总面积约9800平方米图书馆2个,截至2016年底,馆藏纸本书总量为81万册,配置有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百链云图书馆、EBSCO、北大法意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库、学院科研成果数据库等多种数据资源,并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多家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合作建成有各类文献保障体系。
学校教育体系日益优化。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统筹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强化学生意志品质训练,加强学生发展的分类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堂内不断优化丰富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课堂外鼓励并扶持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学习等项目,旨在为学生成长为复合性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全国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学校坚持工会干部培训在整体办学中的使命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比较稳定的工会干部培训专任教师队伍,并积极参与全总培训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以创新开放的理念引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并推动学校教育培训资源的开放共享。学校年均培训工会干部近6000人次。
学校同时举办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迄今坚持25年的劳模本科教育,为大批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
学校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学术研究平台以及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等17个研究机构,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致力于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努力反映该领域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已形成鲜明的刊物特色和高品质的学术质量。
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设立了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中心,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并通过编辑动态简报、撰写咨询报告、发布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全总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服务。
学校重视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加强学术交流和联系,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新加坡、巴西、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境)外10多所高校定期开展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导向、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原则,将秉承勤奋进取、勇于创新的传统,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努力把学校建成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研究的高端智库,为在2029年建校8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