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49年3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实力、以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项目为主,在催化、分子反应动力学、化学激光、分析化学和和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化学化工研究所。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连化物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998年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大连化物所科研成果更加喜人。双共振电离法研究激发态分子光谱和态分辨碰撞传能研究成果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制成功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获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天然气脱硫技术获得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成功应用于陕京天然气输气工程的脱硫;甲烷无氧芳构化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聚烯烃用高效脱氧剂的研制与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成套技术在大庆石化等多家企业投产,利税超亿元;燃料分解催化剂技术获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姿态控制用肼分解催化剂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做出重要贡献;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基础化工原料环氧丙烷生产的新方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最新成果先后在《科学》、《自然》杂志发表,赢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现任所长是张涛研究员,历任所长分别是屈伯川、董晨、张大煜、顾以健、楼南泉、张存浩、袁权、杨柏龄、邓麦村和包信和等科学家和教育家。
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学术造诣颇深,在国内外具有很高声誉和影响的科学家,先后有1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在学术上涌现出一批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引进百人计划23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科研群体”和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资助共3个。截止2007年底,全所共有职工807人,其中研究员84人,副高级研究人员175人,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74人;在读研究生795人;已培养研究生1318名,其中博士680名。
大连化物所是1985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之一,目前拥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度 “化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荣誉称号,“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荣誉称号,现在站博士后40余人,先后共接收200余位博士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迄今为止,大连化物所获得各类科研成果超过700项,其中国家、省部委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近万篇,申请专利1996件,专利授权884件;主办《天然气化学(英文版)》、《色谱》、《催化学报》3种学术期刊;开通21个数据库,图书馆藏书近7万册。
二、 招聘目录
|
题目组 |
合作导师 |
研究方向 |
供博士后承担或参与研究项目名称 |
招收人数 |
对申请人背景要求 |
希望进站时间 |
|
102 |
李海洋 |
智能化分析仪器 |
国家863《大宗有机溶剂在线监测技术和设备》 |
2 |
电子、自动化或计算机相关专业 |
2008年1月 |
|
质谱新技术 |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二次离子质谱和串级质谱关键部件的研究》 |
2 |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熟悉质谱仪器 |
2008年1月 |
|
大气化学和气溶胶测量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气新生粒子的粒径和化学成分分析新方法的研究》 |
2 |
化学、物理或大气科学相关专业 |
2008年1月 |
|
203 |
余正坤 |
不对称催化 |
新型手性杂环配体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 |
2 |
不对称催化方向 |
随时 |
|
有机合成方法学 |
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环化反应研究 |
1 |
有机合成或有机金属化学方向 |
随时 |
|
207 |
Urs Welz-biermann |
功能化离子液体开发及石化应用 |
BP公司联合项目(石油化工相关) |
1 |
物理,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好的英语水平,具有离子液体,分析或制备化学经验者优先 |
随时 |
|
绿色离子液体开发及清洁能源相关应用 |
女王大学离子液体实验室联合项目(清洁能源相关课题) |
1 |
随时 |
|
303 |
张华民 |
新型质子交换膜 |
车用燃料电池应用基础研究 |
1 |
高分子合成 |
2008年3月 |
|
可再生燃料电池 |
一体式可再生燃料电池 |
1 |
电化学 |
2008年3月 |
|
非铂电极催化剂 |
车用燃料电池应用基础研究 |
1 |
无机材料 |
2008年3月 |
|
305 |
孙公权 |
DAFC催化剂研究 |
碱性膜电池研究开发 |
1 |
从事过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制备相关研究 |
2007年12月 |
|
电子控制 |
微传感研究 |
1 |
从事过电子控制相关工作 |
2008年1月 |
|
电池系统 |
甲醇电池系统开发 |
1 |
从事过电池系统研究开发工作 |
2008年1月 |
|
催化剂 |
新型燃料电池催化剂制备 |
1 |
从事过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
2008年1月 |
|
502 |
包信和 |
甲烷转化 |
“973”项目,甲烷直接活化 |
1 |
有运行催化反应装置的经历、有化工经验者优先 |
随时 |
|
纳米催化 |
基金委重点项目“纳米催化” |
1 |
表面研究经验者优先 |
随时 |
|
碳管催化 |
纳米碳管相关的催化反应研究 |
1 |
纳米碳管制备经验者优先 |
随时 |
|
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的研制及应用 |
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 |
1 |
有电子光学研究经验 |
随时 |
|
503 |
李灿 |
手性催化 |
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
2 |
有机化学、均相、多相催化 |
随时 |
|
光催化 |
973创新项目 |
2 |
物理化学、物理(光电相关专业) |
随时 |
|
光谱 |
科技部重大项目 |
2 |
物理、光谱学 |
随时 |
|
理论 |
自选 |
1 |
手性、光谱和光电转化 |
随时 |
|
803 |
刘中民 |
工业催化 |
催化剂研制,新过程开发 |
2-3 |
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及多相催化方向 |
随时 |
|
805 |
丁云杰 |
工业催化 |
合成气催化转化为低碳混合醇的催化剂研究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 |
1 |
物理化学及多相催化方向 |
随时 |
|
902 |
孙承林 |
环境工程 |
生物膜法处理废水技术研究 |
1 |
博士期间从事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
随时 |
|
工业催化 |
脱氢催化剂研制 |
1 |
博士期间从事工业催化剂研究 |
随时 |
|
1101 |
韩克利 |
分子反应动力学 |
凝聚相复杂体系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
1 |
激光光谱学、分子反应动力学 |
2008年2月 |
|
分子反应动力学 |
复杂体系激发态与非绝热过程的理论研究 |
1 |
量子化学及分子动力学理论计算 |
2008年2月 |
|
1501 |
张涛 王军虎 |
多相催化与穆斯堡尔谱学 |
航天催化新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
1 |
物理化学催化专业或工业催化 |
2008年3月 |
|
张涛 王晓东 |
有机合成 |
新型航天推进剂的合成方法研究 |
1 |
有机合成或有机金属化学 |
2008年3月 |
|
多相催化反应 |
航天液体推进剂的催化分解反应研究 |
1 |
催化或化工专业背景 |
2008年3月 |
|
化学反应工程 |
液体与胶体推进剂的快速分解分解反应过程模拟和传质研究 |
1 |
化工专业,熟悉过程模拟 |
2008年3月 |
|
1807 |
林炳承 |
微流控芯片及其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研究 |
多维、多尺度微流控芯片研究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2 |
化学工程、物理、药学、生物工程和医学等专业;有微流控芯片、传感器、MEMS、纳米材料、精密仪器、生物医学和药学等研究背景者优先; |
随时 |
|
药物高效筛选的微流控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
2 |
随时 |
|
1808 |
许国旺 |
分离分析 |
科技部关于“代谢组学”的项目 |
2 |
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相关学科 |
随时 |
|
1810 |
张玉奎 |
新型色谱材料合成 |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蛋白质分离和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
1 |
精通液相色谱,具有较强的填料合成背景 |
2008年9月 |
|
张丽华 |
光学检测系统构建 |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蛋白质分离和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
1 |
具有较强的光学研究背景,熟悉分离科学领域 |
2008年9月 |
|
1812 |
张卫 |
植物细胞生物技术 |
企业合作项目;植物细胞培养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不稳定性的两种新机制 |
1 |
生物化工/生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有较强的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研究背景 |
2008年5月 |
|
绿藻生物能源 |
863课题,海洋绿藻光解海水制氢新技术;中科院重大方向项目,海洋绿藻光解海水制氢的应用和工程基础研究 |
1 |
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有较强的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背景 |
2008年3月 |
|
海洋微生物 |
国际合作;973项目-生物催化剂多样性的研究及生物催化数据库建设-海绵体内共生微生物的分离和酶的筛选 |
1 |
分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专业博士毕业, 微生物和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背景优先 |
2008年3月 |
|
1816 |
赵宗保 |
生物有机化学 |
辅因子及功能探针分子的合成和应用 |
1 |
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
随时 |
|
分子微生物学 |
产油酵母基因工程改造 |
1 |
微生物学或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
随时 |
|
发酵工程 |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油脂发酵研究 |
1 |
男,具有从事发酵工程研究的实践经验 |
随时 |
|
储氢课题组 |
陈 萍 |
储氢材料 |
国家洁净能源实验室储氢项目 |
1-2 |
化学或材料化学,博士,综合大学化学或材料本科学历,30岁以下 |
2008年5月 |
|
加氢、脱氢催化 |
1 |
催化研究背景,博士,综合大学化学或化工本科学历,30岁以下 |
2008年5月 |
三、 申请手续
1、 申请者向我所人事处或题目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本人简历(含业务专长、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获奖、配偶及子女等基本情况,提供能反映本人业务能力和水平的相关材料,如科研成果鉴定、获奖证书、博士论文答辩决议)。
2、 人事处会同相关题目组对申请进行考核,并通告申请人考核结果。
3、 申请者通过考核后,通过中国博士后网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递交进站申请材料。
4、 人事处对其网络申请材料进行初审,通知申请人递交纸质材料(包括《博士后申请表》,两位专家推荐信、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或博士学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政治思想表现材料、博士成绩证明以及健康证明、;若申请者为单位在职人员,则须提交有关单位同意其脱产来所做定向博士后证明)。
5、 所人事处依据对申请人的政治思想、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考核情况,上报省辽宁省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核准并注册。
6、 所人事处通知申请者来所报到,办理进站手续。
四、 在站待遇
1、 年薪最低28000元,具体由合作导师确定并由题目组项目承担。。
2、 外地博士后,可租住研究生教育大厦公寓(两室一厅或一室),家具齐全。
3、 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如遇政策调整,根据新政策执行)。
4、 个人户口、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五、 联系方式
部 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人事处
联系地址: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邮 编:116023
联 系 人:张华安
联系电话:0411-84379556
E-mail: zhanghaAT
网 页:ww***.cn[点击查看]
博士后网页:rs***.cn[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