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应届生求职网-中国领先的大学生求职网站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研究组(辽宁省大连市)

(全职,发布于2009-05-07) 相关搜索
说明:

此信息由大连海事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大连海事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公司名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研究组
公司介绍       李灿院士研究组以催化基础研究为立足点,结合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方向和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核心基础问题开展工作。具体以开拓新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探索环境友好、资源优化利用的新催化反应过程和发展催化新原位动态表征技术和催化理论计算为主要研究内容,作出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光电转换材料和太阳能电池薄膜材料、手性催化和生物催化等方面加强研究力度,并取得新的进展。研究组努力在太阳能利用、低碳烃催化转化、环保催化、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
      李灿院士研究组正在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太阳能研究部,希望接收更多有志于太阳能光催化和太阳能电池(具体研究领域和方向附后)的博士来组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欢迎物理学、材料科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理论化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毕业,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愿意为科学事业而拼搏的博士报名。除培养博士后相对独立的研究的能力外,也很重视对博士后其他素质的培养,如学术交流、报告演讲、论文撰写、合作研究以及为人品质等。
      李灿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委员会主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其研究组有优良的研究条件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已与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关系。关于李灿院士及其研究工作可查阅其研究组网址:ww***.cn[点击查看]
职位要求

招聘单位/部门: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503组)
招聘岗位/专业: 物理学、材料科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理论化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博士生

拟接收博士后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1. 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
    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应用于催化研究,筹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利用该技术实现了对骨架金属杂原子、骨架外金属氧化物粒子及氧化物簇的表征鉴定,建立了杂原子物种含量的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了杂原子多孔催化材料结构与反应的原位研究的难题;并首次实现了分子筛合成过程的原位共振拉曼光谱研究,得到了分子筛合成过程的原位拉曼光谱。目前正在开拓新催化材料制备,及其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表征研究和发展催化新原位动态表征技术和催化理论计算研究。
    研究方向包括:原位紫外拉曼光谱表征,原位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原位激光诱导荧光光谱表征,时间分辨红外光谱、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表征,手性拉曼光谱表征,共振拉曼光谱表征,圆二色光谱表征,以及理论计算研究等。
    联系人:冯兆池 研究员
    电话:0411-4379303
    电子邮箱:zcfeng@
2. 太阳能光电材料和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是目前重点建设的方向之一,已有任通博士、张文华博士和张坚博士3位副研究员,其中两位得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几年来小组依托于组内在光催化、光谱学以及催化材料等方面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基础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体系。已建立比较完整的太阳能电池制备系统和评价体系,在铜铟硒薄膜电池、染料敏化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硅基太阳电池、纳米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系统开展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工作。
    铜铟硒电池、染料敏化电池与硅薄膜电池
    联系人:任通 博士
    电话:0411-84379302
    电子邮箱:tren@
    半导体纳米材料和纳米太阳能电池
    联系人:张文华 博士
    电话:0411- 84379252
    电子邮箱:whzhang@
    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
    联系人:张坚 博士
    电话:0411-84379302
    电子邮箱:jianzhang@
3.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和重整生物质制氢
    太阳能光催化是当今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也是研究组正大力发展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已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正在进行如下研究:(1)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太阳能光催化重整生物质制氢;(3)光催化分解污染物制氢;(4)光催化还原CO2制备精细化学品。实验室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平台:拥有多种催化剂制备设备并发展了多种制备技术,同时配有标准的光催化性能评价系统。结合研究组在光谱研究方面的成果与优势,瞄准国际前沿导向,在进行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展应用研究。
    联系人:施晶莹 博士
    电话:0411-84379302
    电子邮箱:jingyingshi@
4. 环境和绿色催化
    燃油超深度脱硫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研究组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乳液催化氧化柴油超深度脱硫研究工作,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论文多次被国际同行评为亮点工作,并已成功地进行了中试放大实验,目前已经将该工作拓展到光催化氧化脱硫之中。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新型非负载型多金属硫化物本体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工作,在对于柴油的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可将柴油中5000ppm以上的硫脱至10ppm以下,结果满足欧V柴油硫指标。近年来,研究组在固定床反应吸附脱硫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工作,已可在较缓和的吸附条件下将FCC汽油中的硫脱至10ppm以下,而辛烷值损失低于1个单位,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工业应用前景。
    研究方向包括:燃料油乳液催化脱硫、催化加氢脱硫、光催化氧化脱硫、吸附超深度脱硫,以及过渡金属磷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上催化加氢等。
    联系人:蒋宗轩 博士
    电话:0411-84379252
    电子邮箱:zxjiang@
5. 多相手性催化和生物催化研究
    手性药物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国际新药研究的新方向之一,手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领域新药研发中。手性催化是获得手性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发展高活性、高手性选择性、高稳定性的固体手性催化剂是手性催化领域的一个主攻研究方向。研究组已发展出纳米孔中手性催化合成的新方法,采用将均相手性催化剂限阈在笼形纳米反应器中制备的催化剂兼具有均相催化剂高活性、高手性选择性和多相催化剂易分离、易工业化的优点。同时也在开展生物催化和生物分子的光谱研究等工作。
    研究方向包括:手性环氧化,手性氢化,手性氢甲酰化,手性氢转移,手性Aldol反应,手性 Diels-Alder 反应,生物催化,生物分子的光谱研究等。
    联系人:李军 博士
    电话:0411-84379771
    电子邮箱:jli@

申请者可直接与李灿院士联系,也可与李灿院士的助手们联系。

通讯地址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邮编:116023 电话:0411-84379070 传真:0411-84694447 联系人:李灿院士
电子邮件 canli@
其他说明 0
发布人 0
附件
0


Misfortunes tell us what fortune is. 不经灾祸不知福。 YingJieSh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