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2004年8月30日签署的合作总协议建立的研究机构。2005年7月开始运行。现任所长为杜文圣研究员,联合所长为孙兵研究员。
宗旨
根据国家公众健康需求,通过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为公众健康服务和教育,为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贡献。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专业人员的培训结合中国科学院和巴斯德研究所国际网络的资源优势,努力创造国际化的教育和培训环境,为生物医学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主要任务
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呼吸道疾病如SARS和禽流感、肝炎、脑炎等)的致病机理研究; 基于基础研究,发展公众健康事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建立生物医学技术平台;开发新的诊断技术、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开展传染病及其防控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建立企业孵化器,把研究成果推向实际应用。
学科布局
上海巴斯德所恪守使命,力争在分子病毒学和抗病毒免疫领域成为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为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作出贡献。研究的战略方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转化型研究:
-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急性或慢性感染的机制;
- 免疫应答机制和病毒感染调节;
- 新型疫苗研发。
科研队伍与人才培养
研究所共有人员117人(截止2008年12月)。其中科研人员101名,包括研究员11名、副研究员3名,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37名、研究生49名、博士后 2名,另有10名管理人员和6名技术支撑人员。
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结合中国科学院和巴斯德研究所国际网络的资源优势,努力创造国际化的教育和培训环境,为生物医学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科学院价值理念(科学、民主、爱国、奉献;唯实、求真、协力、创新),和"巴斯德理念"(高水平研究、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健康事业、致力于教育培训)指导上海巴斯德所的行动和伦理准则,满足公共健康的需求。
上海巴斯德所通过研究、参与公共卫生健康事业、教育培训致力于为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做出贡献。重点开展以下活动:
-传染性疾病特别是重大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艾滋病、呼吸性疾病包括SARS和禽流感、乙肝和丙肝、脑炎等)
-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健康事业,通过高水平研究为完善高效流行病监测体系和新生病毒鉴定做出贡献。
-搭建生物技术平台,为发展传染病诊断、疫苗和治疗药物服务。
-针对传染病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培训和教育
-将来开展技术转让,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服务于科研,包括建立企业孵化器,根据需要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上海巴斯德所致力于成为传染性疾病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上海巴斯德所的研究重点首先是与中国密切相关的疾病,如艾滋病,SARS, 流感、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以及人畜共
患病,如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禽流感和日本脑炎。上海巴斯德所在病毒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为其在新生病毒性疾病及其治疗和预防领域成为先进水平的研究中心奠定了基础。在急性呼吸性疾病研究领域,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协调的一个亚太地区国际合作研究联盟已见成效。2006年
末,我们启动了肝炎和其他肿瘤病毒的项目,开展新的艾滋病研究项目将成为未来几年工作的重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