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应届生求职网-中国领先的大学生求职网站

[北京]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工作站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通知

(全职,发布于2010-11-19) 相关搜索
说明:

此信息由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中海油研究总院

博士后工作站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通知

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工作站现公开招收2011年博士后研究人员,竭诚欢迎优秀博士前来应聘。有关事项如下:

 1、招聘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将由专家组对应聘博士进行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后择优录用。

2、招聘对象: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

2)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博士。

3)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

4)具备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3、在站工作期限:两年(全脱产)。

 4、课题:见附录一

 5、应聘者应提供的材料:提交个人简历;

     填写附件二《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6、截止日期:以上课题接受应聘简历截止日期为1231

7、联系方式:

王海江:010-84523647  wanghj3@

        刘春娟:010-84522575  liuchj2@

010-64662989(传真)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1705房间

邮编:100027

附单位简介:

中海油研究总院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统称中海油研究总院,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谋机构,主要为公司业务提供常规和纵深性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业务范围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钻采、工程、经济评价及新能源研究等各个领域。同时,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和中国海油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      

中海油研究总院共有12个院、中心、部门,拥有员工800余人,每年承担近300项各类科研生产任务。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2项,获得国家部委和海洋石油总公司级的科技进步奖数百项,14个单位19次和38人次获得国家及总公司级别奖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百余项。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海油研究总院已经在海洋油气勘探地质综合评价研究、油藏工程研究、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和钻采工程研究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环境评价、安全评价、压力管道设计等多项资质,以及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等先进的计算设备和地质研究、开发研究、钻采研究、工程设计等多种类型的先进专业软件,建立了深水工程、提高采收率、地球物理、边际油田开发四个国家及总公司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于2001年,该站采用产学研结合、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通过博士后科研课题攻关,在发现、培养人才的同时解决中国海油科研生产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关键问题。迄今,已培养博士后83人,出站博士后55人,其中多人被评为总公司级专家、总院级专家及青年科技骨干,成为中国海油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附录一:

中海油研究总院

2011年博士后招收课题汇总表

序号

 

1

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

2

基于波动方程的海上多次波(鬼波)衰减方法研究

3

弱反射信号叠前时间偏移技术

4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

5

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表征技术研究

6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的深水区地震采集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7

复杂碳酸盐岩地层含油气饱和度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8

北非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9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南段构造特征集形成机制

10

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海陆过渡相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研究

11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充填体系识别与刻画

12

典型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类比研究

13

中国近海盆地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

14

国外河流与烃源岩的共生关系研究

15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16

西非深水沉积模式与储层结构表征

   

17

稠油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应用

18

海上低渗油气藏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研究

19

CO2用于稠油开发的适应性研究

20

深水钻井作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21

潮流能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2

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

23

FLNG/FLPG装置储液晃荡荷载及储罐结构响应问题研究

24

浅地层水合物对海洋结构物基础稳定性影响分析

中海油研究总院

2011年博士后招收课题汇总表

 

题目1: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技术在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大规模应用的地步,在国内还处在理论研究水平。数值模拟在电磁勘探技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勘探方案优化设计,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解释都和数值模拟息息相关。复杂介质情况下的高效3D数值模拟技术一直是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热点和难点,该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中国海洋电磁数据采集试验,达到检验方法和服务生产目的,从而推动电磁勘探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基于地震、测井资料约束的电磁建模技术研究。

以地质、地震、测井、海水等基础资料为依托,研究电磁建模技术,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23D电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研究有限元和有限差分算法等数值模拟方法的优劣程度,选择当前最先进的可行模拟算法,实现3D电磁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应考虑海底崎岖地形,电各向异性等复杂介质情况。

3、典型油气藏数值模拟试验。

针对典型油气藏,搜集地震、测井等资料建立电磁模型,开展电磁数值模拟试验,通过试验分析该油气藏开展电磁勘探的可行性。

题目2:基于波动方程的海上多次波(鬼波)衰减方法研究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多次波的问题普遍存在,是海洋地震勘探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多次波的存在,影响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了数据的信噪比,干扰地震资料的解释。

多次波衰减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一次波和多次波之间差异的滤波方法。该类方法对地下构造的复杂度依赖度高,在不满足假设前提时,往往得不得好的衰减结果。另一类是基于波动方程的预测相减方法。该类方法能适用于复杂的地下结构,需要较少或不需要关于地下结构的假设,是今后多次波衰减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基于波动方程的预测相减方法主要有SRMESurface Related Multiple Elimination)和ISSInverse Scattering Series)方法。SRME方法只用于预测自由表面多次波,可结合CFP技术逐层预测层间多次波。ISS方法是基于散射理论,重新推导出的一种多次波衰减方法,可完成鬼波、自由表面多次波和层间多次波的衰减。按照散射理论,该方法完全从数据本身出发,而不依赖任何地下信息和先验模型。

SRMEISS方法均由数据驱动,但要求数据具备规则观测系统,且隐性需要全波场数据和震源子波信息。在层间多次波衰减过程中,SRME方法需要对检波点和炮点延拓至产生层间多次波的界面上,再将其作为自由表面多次波加以消除,该计算过程复杂,预测结果的好坏依赖速度模型的好坏和介质的复杂程度。ISS方法可一次预测出所有层间多次波,但须满足垂直旅行时单调性假设条件,如何预测复杂介质中的层间多次波仍然是一个挑战。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2D3D地震数据有效的规则化方法;

2、满足多次波衰减精度的地震子波提取方法;

32D3D鬼波预测方法的并行算法;

42D3D自由表面多次波预测方法的并行算法;

52D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并行算法;

6、针对多次波预测相位不准、一次波多次波相交问题,发展高效准确的自适应匹配相减算法。

题目3:弱反射信号叠前时间偏移技术

我国海域中深层构造地震成像面临着信噪比低、反射信号弱等问题,直接对叠前数据进行噪音压制是一个手段。但小断层、潜山侧翼和内幕等构造的有效反射较弱,在低信噪比的叠前数据上难以识别,不恰当的叠前噪音压制极易损伤这部分有效信息。本课题将发展针对弱反射信号的叠前时间偏移技术,通过基于成像空间内压制各类噪音,实现弱反射信号增强,解决中深层复杂构造成像问题。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多维成像空间构建;

2、成像空间中的噪音压制和弱信号增强;

3、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实际资料处理流程。

题目4: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海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不断发展,已在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特别优越的非洲和亚太地区取得了一些区块。但非洲和亚太地区盆地地质特征显著不同于中国国内含油气盆地,除构造异常复杂外,还存在复杂储层的沉积特征和识别、预测、评价等问题,其中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目前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属于前缘研究领域,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在海上钻井比较稀少的情况下,对地震资料齐全的区块,在研究沉积背景、分析沉积充填和储层类型基础上,开展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地震综合技术研究,对于提升海油学术研究水平和技术攻关能力,降低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区勘探风险和提高勘探开发成效,指导该类新项目快速评估,促进海外勘探开发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碳酸盐岩储层识别地震综合技术研究;

2、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地震综合技术研究;

3、碳酸盐岩储层含油气性预测地震综合技术研究。

 

题目5: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表征技术研究

国内外油气田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深水勘探和海外勘探区块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复杂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隐蔽油气藏、深水沉积油气藏的勘探已成为重要的勘探目的。海上勘探费用高、钻井少,而地震数据携带大量储层信息,地震储层预测是认识和监测油气藏的重要手段。

随着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进步,深深体会到用单项地震信息预测储层特征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而克服多解性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多信息的综合提取和应用。目前,叠后地震属性的研究和应用已比较成熟,世界各大油公司和专业服务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叠前地震属性的研究和应用,叠前叠后地震属性综合研究和应用以使反演参数具有更加明确的地质意义、减少反演成果的多解性、准确进行储层刻画和流体分析等是近几年业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叠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发展非常快、方法非常多。如何针对中海油的国内外区块勘探开发具体需求(尤其是深水条件下),研究和应用基于叠前地震属性分析的的储层表征技术,并建立“本土化”的技术流程,非常重要,需求迫切。

本博士后课题可以结合勘探研究需求,依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和具体的生产研究项目,在完成技术研究的同时协助解决科研生产相关问题,直接指导储层预测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将开展大量的技术研发工作,对深入研究和应用叠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因此课题研究具可行性。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叠前地震反演参数的物理意义及适用性;

2、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表征技术;

3、叠前地震反演储层表征技术流程建立。

题目6:基于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的深水区地震采集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在南海深水区,海底地貌复杂,地质结构和储层特性多变,以及水体加深引起的不定因素,导致了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地下地质结构的地震成像。本课题的提出就是为了通过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研究深水复杂海底地貌的地震波传播规律,分析地震照明能量分布,改善和优化地震采集参数,从而提高深水区的地震资料成像质量。

    三维地质模型技术主要是通过数学方法,正演模拟和计算分析复杂介质条件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建立地震照明分析理论和方法。该研究课题所依赖的设备主要是计算机及有关软件,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具备的。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有望获得重要进展,为深水地震采集提供优化的采集方案和建议。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2、深水陆架坡折区、深水崎岖海底区复杂地质结构的地震波照明分布规律研究;

3、深水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参数的优化。

题目7:复杂碳酸盐岩地层含油气饱和度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目前世界范围内剩余油气资源的60%以上位于碳酸盐岩储层中,近年来海外区块评价遇到大量的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要勘探目的层系的勘探开发区块,但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处于台地边缘相带,受控于沉积环境的影响,其岩性组合类型多样,常常是颗粒灰岩、白云岩、砂岩相互混杂,从而造成这类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非常困难,特别是含油气饱和度的评价,从目前可查文献看大都根据研究工区实际地质情况,选用先进的测井技术方法(例如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元素测井)等,通过试用和对比分析来解决。

本课题充分利用取心、录井和试油资料以及核磁等先进的测井资料,分析并提取岩性、物性和含油性测井响应特征,以岩电实验为基础建立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利用测井相分析技术开展复杂碳酸盐岩地层岩性识别研究;

2、复杂碳酸盐岩有效储层识别技术研究;

3、开展岩电实验研究,建立符合研究区特点的复杂碳酸盐岩储层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

题目8:北非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北非地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分布有十几个特大型油田,占非洲特大型油田的85%以上,为非洲勘探成熟区及油气的主要产区,也是世界主要油气富集区之一。但是,目前缺少对北非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石油地质条件、油气成藏特征的系统分析,在该地区的勘探潜力及下一步油气勘探战略方向不明确。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北非地区构造——沉积一体化研究;

2、北非克拉通边缘盆地油气富集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3、北非克拉通边缘盆地勘探潜力和有利勘探区带分析。

题目9: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南段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郯庐断裂带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热点,但目前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的西支,东支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郯庐断裂带也是地质界开展构造研究的焦点,但目前对于郯庐断裂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都存在很多争论,进而影响到郯庐断裂带的油气勘探。考虑到郯庐断裂跨度太大,因此本项研究拟从南向北逐步开展,首先将研究区放在渤海海域郯庐断裂的南段。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郯庐断裂南段的断裂特征;

2、郯庐断裂南段对凹陷的控制作用;

3、郯庐断裂南段的形成机制与模式。

通过上述研究,将有助于从深层次认识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发掘新的勘探领域,指导渤海海域下一步的油气勘探。

题目10: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海陆过渡相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研究

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1983年发现崖城13-1大气田,说明崖南凹陷有优质烃源岩。但整个盆地自崖城13-1之后,没有大发现,至少说明优质烃源岩分布是复杂的,模式未弄清楚,预测需要更精准。

深入解剖崖南凹陷优质烃源岩分布,对全盆地勘探肯定有指导意义。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国内外海陆过渡相地层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综合分析;

2、崖南凹陷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精细解剖;

3、琼东南盆地崖城组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

题目11: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充填体系识别与刻画

深水油气勘探已经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热点,琼东南盆地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区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自中新世末以来发育了一条规模巨大的海底峡谷(canyon),主要发育于陆架与陆坡区,可作为沉积物长期的供给通道。这条峡谷发育于琼东南盆地的中央凹陷带,呈“S”形NE向展布,故命名为“中央峡谷”。峡谷内部层位的精细解释以及地震属性的提取、中央峡谷物源演化特征以及砂体分布、中央峡谷的形成时期、中央峡谷与红河扇关系、碳酸盐台地形成关系是广大勘探人员所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如何利用资料对中央峡谷进行正确的充填体系的识别和刻画,成为开展中央峡谷研究的基础。2008年以来,在中央峡谷区的一系列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为解决中央峡谷的关键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比国内外大规模深切谷系统发育过程和特点,对远源深水沉积精细描述,水道内部和外部沉积物充填类型,粒度,砂泥比和发布变化,对其发生、发展、演化几何学运动学过程系统分析,分析峡谷水道的形成过程、沉积物充填序列及与陆架三角洲、陆坡深水扇系统的沟通响应关系有重要意义。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中央峡谷充填体系的识别和刻画;

2、中央峡谷沉积-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3、中央峡谷物源演化特征与砂体分布。

题目12:典型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类比研究

根据国外地质家研究,世界上油气田最为发育的地区是大陆边缘盆地,其中又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因此要开展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建立起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藏理论,促进对相关地区的战略选区研究,指导具体区块前期的油气勘探。

重点研究西非和亚太区大陆边缘典型类型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和油气富集规律的多样性,评价不同类型盆地的勘探潜力,指出勘探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比较

2、油气富集规律的多样性类比

3、不同类型盆地的勘探潜力和重点领域

 

题目13:中国近海盆地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

富生烃凹陷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而富生烃凹陷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烃源岩的质量和规模。从全球油气勘探成果看,世界油气的分布很不均衡;从中国近海7个盆地60多个凹陷的油气勘探成果看,各盆地或凹陷的含油气性也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中国近海发现的油气田主要集中于渤中凹陷、白云凹陷等10个凹陷,而人们寄予厚望的西湖凹陷、乐东-陵水凹陷和松南宝岛凹陷则始终未获重大突破。从钻探结果看,已证实的富油气盆地或凹陷普遍发育规模巨大的优质烃源岩,我国近海富油盆地或凹陷普遍发育以中深湖相烃源岩为主的油源岩,而富气凹陷普遍发育以沼泽相烃源岩煤系烃源岩为主体的气源岩。那么,富油气盆地或凹陷在什么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下能够形成优质烃源岩,这些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什么则是油气勘探十分关键的问题。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中国近海优质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中国近海优质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优质烃源岩对已发现油气的贡献等;

2、中国近海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和分布研究

中国近海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影响因素、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模式等。

 

题目14:国外河流与烃源岩的共生关系研究

随着海外勘探研究的持续开展,海外战略选区与新项目评价工作也越来越深入。以往,区域评价研究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储层方面,而对烃源岩的评价研究相对薄弱。但是,如今海外勘探研究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勘探家们认为对烃源岩进行深入研究(母质类型、分布特征等)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国内外主要含油气区的分布来看,这些含油气盆地往往存在大型的河流注入,一方面是因为河流携带的粗碎屑可以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优质的储层条件,但不可否认,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烃源岩的形成与这些河流的存在同样具有密切地关系,但是却鲜见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因此,系统开展国外河流与烃源岩的共生关系研究十分必要。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分析国外大型河流发育的构造地质背景及沉积特点;

2、研究国外大型河流发育的沉积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

3、研究和总结国外河流与烃源岩的共生关系;

4、探索该研究在海外战略选区与新项目评价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题目15: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文昌组是珠江口盆地的主要生油层系,文昌组末构造运动使盆地原型遭到破坏,在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上的残洼中发育始新世文昌组,所以,搞清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岩相古地理,对于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二维地震密度可达1km×1km-1km×2km,三维地震有约11800km2,钻遇始新世文昌组的井有14口。开展该项研究具有一定的资料条件。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通过地层划分,层序分析,沉积相分析,古构造分析,研究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文昌组岩相古地理;

2、编制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文昌组厚度图和沉积相图,分析文昌组烃源岩分布与勘探潜力。

题目16:西非深水沉积模式与储层结构表征

本课题拟以尼日利亚AKPO油田为典型实例,通过综合分析,分析沉积相形成与演化的控制要素,建立反映西非深水沉积特征的沉积相模式;通过静态与动态资料,精细解剖浊积扇储层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用于指导油气田的开发生产。目前,AKPO油田拥有30余口钻井资料、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前人围绕储量评价已开展了综合地质研究。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深水沉积体系沉积模式的建立;

2、深水沉积体系响应与识别;

3、深水沉积砂岩复合体与单砂体预测;

4、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解剖;

5、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西非深水沉积体系沉积模式及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识别研究;二是复合砂体与单砂体识别及储层内部结构表征。

题目17:稠油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应用

我国海上投入生产的稠油砂岩油藏越来越多,随着这些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减缓产量递减,提高增产挖潜措施成功率及增产效果;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成为该类油藏目前开发生产首要问题。做好上述工作首先要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工作,从而确定油藏增产挖潜目标,从而提出了《稠油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应用》项目。

目前渤海海域投入开发的稠油砂岩油藏多为河流相或三角洲沉积油藏,如绥中36-1、秦皇岛326等主力油田均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目前开发调整方案研究已有了研究成果,有一定研究基础。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以典型稠油砂岩油藏绥中36-1油田或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拟解决以下关键技术:

1、海上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2、海上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评价及表征方法;

3、建立海上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4、海上稠油油藏剩余油挖潜方法及主要技术。

题目18:海上低渗油气藏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研究

目前在低渗油气藏的开发方面,尽管近年来国内很多单位已开展了低渗油气藏渗流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低渗油气藏中油气渗流特征理论,而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技术性很强的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低渗透油气藏的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研究对海上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也是海上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案设计、油气井合理配产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在海上条件下如何提高低渗油藏的产能及采收率,使海上低渗透油气田在技术上达到可以开采并创造经济效益。由于对海上低渗油气藏中油气渗流规律缺乏正确和可实用性的理论指导,没有一套可用于评价和界定低渗产能及增产技术的具体量化评价方法,也没有形成开发这类难采储量有效的系列配套技术。因此,开展“海上低渗储层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建立一套合理的低渗油藏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应海上低渗油藏储层特点的高效开发技术,指导现有低渗油气藏的开发,使海上低渗油藏开发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最终达到改善海上低渗油气藏开发效果、提高低渗油气藏采收率及开发效益的目的。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低渗储层岩心流动及储层敏感性实验技术;

2、低渗储层岩心铸体薄片及孔隙图像分析技术;

3、低渗储层渗流特征及渗流机理分析技术;

4、考虑低速非达西流效应或压力敏感的直井、斜井和水平井及水平分支井产能评价技术;

5、低渗储层增产技术(压裂、水平井及分支井技术)产能预测技术及应用评价。

题目19CO2用于超稠油开发的适应性研究

二氧化碳在轻质原油的开发中已经大规模的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有大规模的现场应用。对于稠油的开发学术尚有异议,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对地层粘度5000mPa.s以下的原油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

该课题选择有应用前景的13个超粘稠油油田的原油样品和油藏条件进行分析,完成稠油油田CO2吞吐适应性研究,进行影响CO2吞吐采油效果的关键因素的实验室研究,适当加宽实验研究范围,结合油藏工程认识,形成对超粘稠油油藏有指导意义的方案。最终为海上稠油油田CO2提高采收率提供一套有价值的数据和认识,将会在稠油开发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CO2对于目标油田超粘稠油的作用;

2、油层流体对CO2吞吐采油效果的影响;

3、开发方式对CO2吞吐采油效果的影响;

4、海上稠油油田CO2吞吐适应性。

题目20:深水钻井作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80年代开始了对深水油气田的钻探,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油气田投入开发。海洋深海钻井十分活跃。全球深海钻井平台及钻井总数为55%由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壳版(shell)和BP等大石油公司拥有和租用。外国公司于1980年代,在南海东部珠江口白云7-1-1钻成国内最早的一口海洋深水井,水深503 m。我国仅有4条能钻500水深的钻井平台,与国外石油公司在深水钻井装备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海底滑坡、浅部断层、浅层气、浅水流等海底地质灾害关系到钻井、采油以及海底管输等主要石油开发环节的安全。南海等我国未来深水开发远景区,同时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浅层气与浅水流均有分布。因此,开展未来目标区域的深水地质灾害区域调查、深水地质灾害识别技术研究、深水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将为深水钻完井的安全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和支持。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钻井过程中对天然气水合物层的识别与井壁稳定技术;

1)钻井过程中对水合物层的识别技术

2)穿越天然气水合物层的井壁稳定技术

3)深水钻井过程中防止井筒及管汇中水合物生成技术

2、浅层气灾害防治研究;

1)钻井过程中对浅层气的识别技术

2)防范浅层气危害的井深结构设计及措施

3)针对浅层气的压井技术

3、浅水流灾害防治研究。

1)浅水流对钻井危害模拟分析技术

2)通过浅水流层的钻井技术

题目21:潮流能发电系统优化研究

潮流能发电技术是国家海洋局专项资金课题“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的核心技术,为突破技术瓶颈、解决研究难题,设立“潮流能发电系统优化研究”专题,对现有潮流能发电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和优化研究,并为 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选用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成本低廉的潮流能发电技术提出指导性建议。

“潮流能发电系统优化研究”依托国家课题“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和总公司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研究经费由课题支持,具备立项研究条件。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潮流能发电装置能量转换效率优化研究;

2、潮流能发电装置结构优化研究;

3、潮流能发电装置模块化、标准化研究和设计。

题目22: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

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是国家“863”课题“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能量集输和生产管理的重要节点,为突破技术瓶颈、解决研究难题,设立“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专题,对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相关技术进行研究,针对关键问题推荐解决方案,并为 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构建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成本低廉的海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提出指导性建议。

“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依托国家“863”课题“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和总公司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研究经费由“863”课题支持,具备立项研究条件。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独立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电制、变电方式研究;

2、能量集中控制与管理系统的架构研究;

3、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各种能源类型、功率配比和详细技术方案研究;

4、监控网络分析与比选研究。

题目23FLNG/FLPG装置储液晃荡荷载及储罐结构响应问题研究

大型浮式液化天然气船FLNGFloating Liquid Natural Gas)、浮式液化石油气船FLPGFloating Liquid Petroleum Gas)是近年来海洋工程界提出的新型装置。目前,大型FLNG/FLPG新型装置应用还是处于前沿研究阶段,很多关键技术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本课题属于前沿性研究课题。

FLNG/FLPG装置由于船体的运动引起储液的运动,使储罐结构承受晃荡荷载,罐壁将受到强烈冲击;另外晃荡会使储罐-储液系统的一些重要参数如压力、蒸发率等会发生变化,进而对工艺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开展FLNG/FLPG装置储液晃荡荷载及其结构响应问题研究,对FLNG/FLPG装置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将开展FLNG/FLPG装置储液晃荡荷载及其结构响应研究,储液晃荡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最大晃荡冲击载荷和晃荡载荷时间历程及其统计特性。由于晃荡载荷与自由液面的大幅度运动、湿边界的变化以及流固耦合等因素的影响有关,而迄今为止其理论分析很不完善,通过本课题拟解决晃荡力分布形式及其最大冲击力的统计分析。研究储罐中设置各种隔板对晃荡的影响,研究合理的隔板设置形式,为我国今后的FLNG/FLPG自主设计提供技术储备。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储液晃荡荷载研究;

2、储罐晃荡的模型试验研究;

3、晃荡荷载作用下储罐结构响应研究。

题目24:浅地层水合物对海洋结构物基础稳定性影响分析

从墨西哥湾到北海、西非,深水海床、浅层水合物和浅水流影响到深水钻探、开发、生产的安全影响,水深超过610以后,水合物成为深水钻探开发的主要难题;但目前对地层中水合物分解引起的各种灾害行为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是未固结的地层,水合物出现的地层孔隙度降低、速度增加、反射空白、地层渗透率降低等。地层渗透率降低,阻碍下层游离气向上运移,很容易产生超压地层。墨西哥湾、西非、巴西深水作业中多次遇到水合物堵塞水下防喷器,拖延了井控时间、导致防喷器无法连接、堵塞压井管线和井筒,产生严重的井控问题;水合物还可能破坏导向基座和水下生产设备,并在海底设备上形成大量的水合物,影响正常作业。水合物分解还会对立柱甚至整个钻井平台、水下生产设施、管线、上部设施造成危害;而且水合物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也可能导致海底滑坡和土体不稳,大量的碎屑、块体流动,将冲塌钻井平台,造成巨大财产损失。2003年起美国地质调查局、石油公司开始进行深水水合物区域进行油气开发风险评价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而我国还刚刚开始涉足深水。因此开展浅层水合物分解过程中海洋结构物稳定性分析研究,以便应对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中的浅层水合物分解导致的海洋结构物失稳问题,对于深水油气田开发海底结构物基础设计及深水油气田安全开发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浅层水合物分解过程中海洋结构物基础稳定性实验模拟;

1)浅层水合物分解过程中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2)浅层水合物分解过程中破坏形式物理模拟

2、浅地层水合物分解过程力学模型建立。

1)浅层水合物分解过程中海底不稳定性力学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2)浅层水合物分解过程中沉积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影响分析

3)典型海洋结构基础失稳的判断

 

 

 

 


 

附录二:

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出生日期

 

近期免冠正面1寸彩照

 

 

 

 

 

政治面貌

 

联系方式

 

邮箱

 

通信地址

 

申请课题

 

大学以来学习简历

起止时间

毕业院校

专业/导师

培养方式(统招、定向、脱产委培、在职委培)

学历

学位

 

 

 

 

 

    

 

 

 

 

 

 

 

 

 

大学毕业以来工作简历

起止时间

工作单位

从事工作

职称

 

 

 

 

 

 

 

 

专业特长

 

 

 

 

 

 

 

英语水平

 

 

计算机

水平

 

 

 

硕士论文

介绍

 

 

 

 

 

 

 

博士论文

介绍

 

 

 

 

 

 

 

科研工作介绍

 

 

 

 

 

 

 

 

 

 

 

 

 

 

 

 

论文论著

 

 

 

 

 

 

 

 

配偶子女

情况

配偶姓名

 

工作单位

 

子女姓名

 

年龄

 

其它

 

 

 

 

 

 


如何写一份简单、直接、高效的求职信?-10倍提供求职命中率!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bbs.yingjiesh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