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息由北京交通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北京交通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单位全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单位性质:科研设计单位
单位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
招聘信息
2017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招聘简章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专门从事岩土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工程应用背景为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建有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能源与废弃物地下储存中心等科研单元。研究所围绕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问题,开展大规模地下空间、复杂地基和高陡边坡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研究。
为了适应工作需要,现面向海内外招聘以下人员:
一、 招聘部门和岗位职数
岗位 | 招聘课题组名称 | 岗位名称 | 岗位需求 | 岗位职责 | 岗位特殊条件 |
科研岗位 | 智能岩石力学组 | 中级 | 1 | 负责非常规地质体力学实验室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承担与国家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岩气)开采有关的实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 工程力学、石油工程、岩土力学、水工、岩土、采矿等工程相关专业背景 |
特殊土土力学组 | 博士后 | 3 | 协助合作导师从事残积土、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及土动力学相关研究 | 岩土工程相关专业,良好土力学试验或数值模拟基础 | |
施工过程组 | 正高级 | 1 | 百人、千人 |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有海外学习或研究工作经历 | |
博士后 | 2 | (1)地下工程突水机理及其协同治理; | 具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经验 | ||
流变力学组 | 博士后 | 1 | 地下工程,石油工程,数学力学 | ||
地质灾害与3S技术组 | 中级 | 1 | 从事岩土力学或地质灾害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应用研究的室内与现场工作 | 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或固体力学专业,有岩土工程或水电工程相关科研经历,数学力学基础较强。毕业院校为国内外知名大学。工作勤奋踏实,学风端正 | |
博士后 | 2 | 从事岩土力学或地质灾害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 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或固体力学专业,有相关科研经历,数学力学基础较强 | ||
环境地质与力学组 | 中级 | 2 | 工程地质、岩土工程 | ||
地下工程组 | 中级 | 1 | 以国家973项目为依托,开展深部复合地层TBM高效破岩机理及适应性研究 | 岩土工程、工程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具有相关研究基础 | |
博士后 | 1-2 | 以国家973项目为依托,开展深部复合地层TBM安全高效掘进适应性研究 |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具有相关研究基础 | ||
边坡工程组 | 中级 | 1 | 边坡和采空区突变失稳破坏机理研究 | 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 | |
博士后 | 1 | 边坡及滑坡的水力耦合作用规律 | 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 | ||
数字钻孔摄像组 | 中级 | 1 | 仪器开发 | 科研院所,超声测试技术,岩土工程 | |
土体相互作用组 | 博士后 | 2 | (1)高铁路基健康监测与诊断; |
| |
路基工程方向组 | 中级 | 1 | 岩土、地质、力学、土木相关专业。发表过SCI相关论文。 | ||
CO2地质封存组 | 中级 | 1 | 研究二氧化碳对不连续面力学性质的影响 | 岩土力学或者水文地质,已取得博士学位 | |
中级 | 1 | 研究多相流-力学耦合方法开发与稳定性评价 | 岩土力学或者水文地质,已取得博士学位 | ||
中级 | 1 | 有扎实的室内实验基础,能独立开展岩石渗流破坏的高精度波速衰减成像和声发射试验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开发研究工作 | 大学本科有地球科学专业背景;有不少于一年的海外留学经历 | ||
博士后 | 2 | CCUS风险评价方法、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CCUS项目性能评价方法 | 岩土力学、沉积地质或者水文地质,已取得博士学位 | ||
非连续介质力学与工程组 | 中级 | 1 | 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 工程力学、固体力学、岩土工程专业,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方向 | |
博士后 | 1 | 岩土工程风险评估研究 |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工程地质专业,风险评估方向 | ||
环境土力学与工程组 | 中级 | 1 | 环境岩土工程、固废处置工程 | ||
博士后 | 2 | 材料工程或化学工程或生物工程或固废处置工程 | |||
岩土工程抗震安全组 | 中级 | 1 | 环境岩土工程、固废处置工程 | ||
博士后 | 2 | 材料工程或化学工程或生物工程或固废处置工程 | |||
岩体工程多场耦合效应组 | 正高级 | 1 | 从事岩土介质多场耦合试验、理论模型、数值计算和相关工程应用研究 | 海外博士后或海外研究经历,岩土力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百人”或“千人”人才 | |
副高级 | 1 | 从事采矿工程、岩土介质多场耦合试验、理论模型、数值计算、支护技术和相关工程应用研究 | 采矿工程、岩土力学与工程、工程地质、石油工程或固体力学专业,有采矿工程或水电工程相关科研经历,数学力学基础较强。毕业院校为国内外知名大学。工作勤奋踏实,学风端正 | ||
中级 | 2 | (1)岩土力学实验仪器及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开发; | 采矿工程、岩土力学与工程、工程地质、石油工程或固体力学专业,有采矿工程或水电工程相关科研经历,数学力学基础较强。毕业院校为国内外知名大学。工作勤奋踏实,学风端正 | ||
博士后 | 2 | (1)岩石破坏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 采矿工程、岩土力学与工程、工程地质、石油工程或固体力学专业,有采矿工程或水电工程相关科研经历,数学力学基础较强。毕业院校为国内外知名大学。工作勤奋踏实,学风端正 |
二、 应聘科研岗位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1、 获得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副高及以上岗位可适当放宽),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后经历的人员优先;
2、 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生态学、煤田地质学以及水工、岩土、隧道、矿建、采矿等工程相关专业背景;
3、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知识;
4、 博士或博士后期间参与重大工程课题;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书籍、文献,能用英文撰写论文及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5、 工作勤奋踏实,学风端正,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 岗位待遇
科研岗位按照研究所事业编制职工管理,执行三元结构工资。博士后岗位按照研究所相关规定执行。
四、 招聘方式及程序
1、 凡符合应聘条件且有应聘意向者,须以邮件形式将《岗位聘用申请表》或《博士后工作申请表》发送至job@,邮件中请注明申请岗位(格式:课题组 岗位)。简历接收截止时间为2016年10月31日。
2、 对报名人选进行初审,初审合格者将通知本人参加面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资格审查未通过者,恕不另行通知。应聘者面试需要提供的材料:本人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本人简历、学习成绩证明及各种证书(审核原件,留复印件)。
3、 指定医院体检,体检合格者录用。
4、 所有应聘资料予以保密,不予退还。
附件:1、《岗位应聘申请表》 2、《博士后工作申请表》
岗位应聘申请表
姓 名 | 性 别 | 党 派 | 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 | |||
出生日期 | 参加工作时间 | 学历 | ||||
学 位 | 所学专业 | |||||
现工作/博士后单位 | ||||||
现职务/职称 | 任职时间 | |||||
外语语种和水平 | 与本所有无亲属关系 | |||||
联系电话 | ||||||
户口所在地 | ||||||
应聘岗位 | (应聘课题组名称) □助理研究员 □博士后 □其他 |
一、学习进修经历(大学填起,研究生阶段注明指导教师和研究方向)
二、工作经历(含工作时间、单位名称及任职情况等)
三、代表性研究工作或学位论文工作介绍(含参加/承担项目、研究基础、取得成果等)
四、获得的科技/荣誉奖励及研究成果情况(代表性研究论文(标注SCI、EI、中文核心等)、专利、获奖等,标注排名)
五、应聘岗位认识、研究兴趣、应聘优势、工作设想和其它说明:
六、附件:
本人承诺以上情况真实无误,如有虚假,本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申请人签名: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博士后工作申请表
姓 名 | 性 别 | 党 派 | 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 | |||
出生日期 | 所学专业 | |||||
毕业院校 | 毕业时间 | |||||
学 位 | 身体健康状况 | |||||
是否第二站 | 现工作单位 | |||||
外语语种和水平 | 与本所有无亲属关系 | |||||
联系电话 | ||||||
申请合作导师姓名 |
一、学习工作经历(大学填起,研究生阶段注明指导教师,完成1站博士后工作的注明合作导师,工作过的注明工作时间、单位名称及任职情况等)
二、代表性研究工作或学位论文工作介绍(含参加/承担项目、研究基础)
三、入站申请理由(个人研究兴趣及优势)
四、博士后期间工作设想
六、、附件:
本人承诺以上情况真实无误,如有虚假,本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申请人签名: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信息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专门从事岩土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工程应用背景为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建有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能源与废弃物地下储存中心等科研单元。研究所围绕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问题,开展大规模地下空间、复杂地基和高陡边坡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