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单位介绍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组建于1958年,是航天系统雷达研制的骨干研究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击落美国U2间谍机而震动国际社会的“红旗二号”,到为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进行跟踪定位的“回收一号”测量雷达等诸多产品,历经60余年发展,二十三所始终站在我国雷达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已经发展成为集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现代化雷达研究所,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二十三所雷达研发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二十三所技术研发总体部门,着力探索和预研雷达新概念、新体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探测体系及信息系统技术,多项创新成果已成功转化应用,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誉,正引领国内相关技术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专业需求
包括但不限于:
1) 系统工程;
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3)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4) 通信与信息系统;
5) 信号与信息处理;
6)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7) 智能系统;
8) 软件工程;
9) 电路与系统;
10)物理电子学;
1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2)微波器件与材料;
13)集成光学和集成光电子学;
14)光电子器件与材料。
技术方向
包括但不限于:
1) 网络信息系统总体;
2) 量子探测系统总体;
3) 分布式协同探测系统总体;
4) HPM系统总体;
5) 基于模型的体系工程;
6) 多源信息融合处理;
7) 分布式雷达信号处理;
8) 智能检测和跟踪;
9) 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
10)前沿交叉感知技术。
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老师。
简历投递邮箱:beserenity@。
非密
人才需求
单位介绍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组建于1958年,是航天系统雷达研制的骨干研究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击落美国U2间谍机而震动国际社会的“红旗二号”,到为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进行跟踪定位的“回收一号”测量雷达等诸多产品,历经60余年发展,二十三所始终站在我国雷达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已经发展成为集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现代化雷达研究所,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二十三所雷达研发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二十三所技术研发总体部门,着力探索和预研雷达新概念、新体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探测体系及信息系统技术,多项创新成果已成功转化应用,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誉,正引领国内相关技术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专业需求
相关专业需求和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 系统工程;
2) 通信与信息系统;
3) 信号与信息处理;
4) 电子与通信工程;
5) 电路与系统;
6)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7) 物理电子学;
8) 光学工程;
9) 凝聚态物理;
10)智能信息处理;
11)智能视觉;
12)类脑智能与机器学习等。
技术方向
雷达研发中心技术方向包括:
1) 网络信息系统总体;
2) 量子探测系统总体;
3) 分布式协同探测系统总体;
4) HPM系统总体;
5) 基于模型的体系工程;
6) 多源信息融合处理;
7) 分布式雷达信号处理;
8) 智能检测和跟踪;
9) 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
10)前沿交叉感知技术。
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老师。
简历投递邮箱:beserenity@。
非密
人才需求
单位介绍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组建于1958年,是航天系统雷达研制的骨干研究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击落美国U2间谍机而震动国际社会的“红旗二号”,到为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进行跟踪定位的“回收一号”测量雷达等诸多产品,历经60余年发展,二十三所始终站在我国雷达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已经发展成为集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现代化雷达研究所,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二十三所雷达研发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二十三所技术研发总体部门,着力探索和预研雷达新概念、新体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探测体系及信息系统技术,多项创新成果已成功转化应用,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誉,正引领国内相关技术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专业需求
相关专业需求和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 系统工程;
2) 武器系统工程与仿真技术;
3) 通信与信息系统;
4) 信号与信息处理;
5) 电子与通信工程;
6)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7) 光信息技术与系统;
8) 光学工程;
9) 物理电子学;
10)多传感器及阵列信号处理;
11)无人系统自主智能;
12)无人系统智能化协同等。
技术方向
雷达研发中心技术方向包括:
1) 网络信息系统总体;
2) 量子探测系统总体;
3) 分布式协同探测系统总体;
4) HPM系统总体;
5) 基于模型的体系工程;
6) 多源信息融合处理;
7) 分布式雷达信号处理;
8) 智能检测和跟踪;
9) 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
10)前沿交叉感知技术。
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老师。
简历投递邮箱:beserenity@。